* “清心
莲子饮”加减:拟生
黄芪、
太子参为对,石莲子、麦门冬为对,
地骨皮、土
茯苓为对,葎草、车前草为对,
柴胡、
黄芩为对,
女贞子、大生地为对,朱师拟此方五对药重在益气养阴,清心利水以治劳淋.用此法治疗老弱久病正虚见症较着者,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甚众,均收理想效果,尿菌多在2周内转阴,临床症状的好转和消失更见神速.
* 蒿芩清胆汤”加减:淋症缠绵难愈,尤其是久服苦寒清利之品或类似苦寒清利之西药抗生素之类。至寒热虚实夹杂,不从伏邪论治,尿菌实难转阴。朱师常用
青蒿,黄芩为对.辅以茯苓、
滑石为对,合
甘草为“六一散”,对肾盂
肾炎之尿菌转阴颇有速效。用甘草、茯苓为对。
半夏陈皮为对。佐以
竹茹、枳壳为对。又加用白茅根、
芦根为对.以上六对药乃“蒿芩清胆汤”去“碧玉散”中之
青黛加茅芦二根组成,看似平淡,乃移治肾盂肾炎迁绵不愈者,屡屡效出意外。历年来治疗肾盂肾炎迁绵不愈者甚众,一般只增减蒿芩之用量,对症状较典型者;或无证可辨;尿菌久不转阴者;或夹轻度
血尿者等病例,均有稳定的疗效,一般多能旬日治愈,少数顽固者2旬亦愈,有不尊医嘱,不守饮食,生活宜忌,常有复发者,复投此方,亦立即效验。
* 自拟清泄通淋方,选生
地榆、生槐角为对.又选白槿花、白花蛇舌草为对.以上两对药有类似广谱抗生素之作用,通淋化瘀,能清泄下焦气分和血分之热毒。朱师治肾盂肾炎急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自拟清泄化瘀通淋方,以此4味为主辅药,佐以
瞿麦、白茅根为对,土茯苓、甘草梢为对。如有血尿较甚或茎中刺痛,加苎麻根60克,
琥珀末2克(分吞)。如寒战,高热,必加柴胡,黄芩各15克,每收佳效。
朱良春治疗肾盂肾炎“对药”临床经验和特色 :
3.至灵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
2.左归丸 每次4.5克,每日2次,口服。
1.穿琥宁注射液 每次2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注。
【中成药】
生地15克龟版9克知母9克
黄柏9克
山茱萸9克黄芪30克
党参12克山药12克
枸杞子9克牛膝9克
菟丝子12克
鹿角胶12克
泽泻9克茯苓12克甘草梢6克随症加减:眩晕
耳鸣者,加
天麻、
菊花各9克,
钩藤12克,
石决明30克,以平肝;小便涩痛明显者,加锐蓄、瞿麦各9克,
车前子15克,以清利下焦湿热。
(2)
肾虚湿热留滞治则:滋阴补肾利湿方药:左归丸加味。
党参12克
白术12克
白扁豆15克
薏苡仁15克淮山药15克知母9克黄柏9克生地9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滑石30克
砂仁3克陈皮6克随症加减:呕恶纳呆者,
紫苏9克、半夏9克、
鸡内金6克,以化浊降逆开胃;畏寒肢冷者,加仙灵脾12克、
仙茅12克,以温肾祛寒;面浮肢肿者,加车前子15克(包煎)、大腹皮12克,以利水退肿;尿有余沥者,加
益智仁9克、菟丝子9克,以补肾固涩。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2.慢性期(1)脾肾两虚治则:健脾益肾,清热利湿。
杏仁9克
竹叶6克白蔻仁6克半夏9克
厚朴9克薏苡仁15克滑石30克木通3克白
通草6克车前子15克(包煎)生地15克黄芩9克
黄连3克黄柏9克甘草梢3克随症加减:
便秘者,加生
大黄9克,以泻火通便;便溏者,加山药15克、茯苓15克,以健脾止泻;院腹满问者,加
枳实12克、陈皮6克,以理气。
方药:三仁汤合导赤承气汤加减。
(3)湿热中阻治则:清热化湿通淋。
随症加减:胁痛甚,加
延胡索9克、川??子9克,以疏肝理气;口苦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以清热通便;
尿痛较剧者,加黄柏9克、鸭跖草15克、
蒲公英30克,以清利下焦湿热。
柴胡9克
龙胆草6克黄芩9克
栀子9克车前子30克(包煎)泽泻12克木通3克滑石30克生地15克
当归9克甘草梢3克。
方药:小柴胡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2)热郁少阳治则:清肝利胆通淋。
锐蓄9克瞿麦9克车前子30克(包煎)木通6克滑石30克栀子9克大黄9克
灯心草3克甘草梢3克随症加减:热甚者,加
金银花9克、
连翘9克、蒲公英30克,以加强清热之功;少腹坠胀痛者,加川??子9克、
乌药9克,以理气;尿血者,加生地炭12克、茅根30克,以止血尿;尿少者,加泽泻15克,
猪苓、茯苓各12克,以利水渗湿。
方药:八正散加减。
1.急性期(1)湿热下注治则:清热利湿通淋。
【分型治疗】
(2)肾虚湿热留滞症状:小便频急,涩痛不已,时好时发,遇劳尤甚,伴乏力多汗,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唇干燥。舌红少苦或无苔,脉细带数或沉细。
2.慢性期(慢性肾盂肾炎)(1)脾肾两亏症状:小便频数,淋涩不已,反复发作,遇劳尤甚,伴有呕恶纳呆,腹胀便搪,畏寒肢冷,面浮肢肿,腰酸膝软。舌淡苔白或有齿印,脉沉弱。
(3)湿热中阻症状:寒战高热,午后为甚,小溲黄赤,尿时涩疼,口气秽浊,院腹满闷,饥不欲饮,大便或秘或溏,腰腹疼痛。苔黄腻,脉滑数。
(2)热郁少阳症状:小便热涩混浊,
尿急,尿痛,小腹胀痛不适,寒热往来,胁肋胀痛,心烦口音,默默不欲饮食。 苔薄黄,脉弦数。
1.急性期(急性肾盂肾炎及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1)湿热下注症状:小便淋沥频数,尿急,尿痛,尿道口有灼热感,排尿不畅,或尿少,腰部疼痛拒按苔黄腻,脉儒数或脉滑数。
【辩证分型】
2.慢性肾盂肾炎半数以上患者有急性肾盂肾炎既往史,一般症状不明显,常有乏力、低热、腰酸腰痛等症状;并伴有
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刺激症状;3.尿液检查显示可有菌尿。
1.急性肾盂肾炎发作时,患者常有高热、寒战、腰部疼痛,有时可出现腹部绞痛;泌尿系统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口有灼热感、排尿不畅等;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症状。
【诊断要点】
急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阶段,以邪实为主,表现一派实热证候,其病因是由过食辛热肥甘之品、嗜酒太过等,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因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而成湿热之证;湿热蕴结下焦,则阻滞气化,下窍不利而引起小便淋沥频数、尿急、尿痛等症。慢性肾盂肾炎,以正虚为主,表现为正伤邪恋的证候,是由于湿热久留,损伤正气,耗伤津液,导致肾气阴不足、脾肾两虚、湿热未尽的正虚邪实之证。
【病因病理】
肾盂肾炎是指肾实质和肾盂的炎症,大都由细菌直接感染,常伴有下泌
尿道炎症,临床分急性和慢性两期。主要症状特征有腰痛、小便淋沥频数、尿急、尿痛等。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但以育龄妇女最多见。慢性肾盂肾炎非常顽固,药物一般难以治愈,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肾盂肾炎属于中医的“热淋”、“血淋”、“劳淋”等范畴。
按:《黄帝内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张景岳注云:“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邹老根据这一理论,以黄芪、党参、白术以养其形,全鹿丸、
杜仲、牛膝、枸杞子、山药、地黄、当归、芍药以补其精,
附子暖脾胃之阳,云苓、苡米渗湿下行而从小便排出,制方甚精。邹老强调,此类慢性疾病,调养之剂,必须守服不懈,才能获效.
上方服用至7月2日,尿检蛋白(+++),管型已无,红细胞(++),白细胞(+++)。服用33剂后,病情明显好转,胃纳增加,大便正常,浮肿减退,8月13日尿检:蛋白(+),红细胞偶见,白细胞少数,仍以原方调治而巩固。
处方:黄芪24克,酒炒杜仲12克,酒炒牛膝9克,炒潞党参18克,炒白术12克,炒山药15克,茯苓9克,淡附片5克,枸杞子12克,生地炭5克,炒当归9克,生苡仁12克,炒
白芍12克,全鹿丸9克(分吞)。水煎服。
邹云翔医案周×× 男,17岁。1975年6月23日初诊。患慢性肾炎7年,久治未愈。精神萎顿,腰酸怕冷,纳少便溏,浮肿,面黄少华,脉细,苔白。尿检:蛋白(+++),红细胞少数,白细胞(++),透明管型少许,颗粒管型少许。病在脾胃,阳损及阴,气血俱虚。方拟补陴肾,调阴阳,养气血。
慢性肾炎,肾盂肾炎水肿病情复杂,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而各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治疗时宜随证应变,并应充分发挥中西医各种疗法的特长,更好地提高疗效。
常用成方:黄连温胆汤或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汤。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加减:腹胀加厚朴、砂仁;尿少加猪苓、泽泻。
处方:附子1O克(先煎),
人参10克(另煎冲),生大黄5~10克(后下),茯苓12克,枳壳、半夏、陈皮各10克,竹茹5克,
生姜3克。
(6)脾肾衰败治法:补益脾肾,降浊祛湿。
常用成方:参芪地黄汤。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加减:咽痛加沙参、
麦冬;纳呆腹胀加
木香、砂仁;大便干结加
玄参、
柏子仁、生大黄。
处方:人参10克,黄芪、山萸肉、熟地、茯苓、
旱莲草各15克,山药、
丹参各20克,当归、枸杞子各12克。
(5)气阴两虚治法:益气养阴和血。
常用成方:杞菊地黄汤或地黄饮子。
加减:兼有
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咽痛加玄参;水肿加车前子、
防己;鼻衄加白茅根。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处方:生地、龟版、山萸肉、丹皮、牛膝各15克,白芍、生石决明(先煎)、丹参各30克,益母草20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蝉衣各10克。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
(4)肝肾阴虚。
常用成方: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加减:形寒加
巴戟天、仙茅;心慌喘促加
葶苈子、桑皮、防己、
泽兰;血尿加白茅根;水肿已消,蛋白尿不消加金樱子、益智仁;食后腹胀,肠鸣胀气,加
槟榔、枳实。
处方:附片(先煎)、仙灵脾、山药、泽泻各10克,白术、茯苓、车前子各15克,陈葫芦30克,丹参、益母草各20克。
(3)阳虚水泛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常用成方:益气补肾汤、黄芪
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用法:水煎,分2次口服,每日1剂。
加减:咽痛加
射干、板蓝根;血尿加
小蓟;发热咳嗽加
麻黄、杏仁、
鱼腥草。
处方:人参10克,黄芪、茯苓、白茅根、山萸肉、玄参各15克,桑叶、泽泻、蝉茯各10克,山药30克,甘草6克。
(2)肺肾气虚治法:补益肺肾,解表祛邪。
常用成方:参苓白术散或黄芪补中汤。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尿蛋白多重用黄芪加
赤小豆、蝉衣;腰以上胂甚加麻黄、杏仁、紫苏;腰以下肿甚加椒目、车前子;腹胀甚加厚朴、木香;血尿加旱莲草、血余炭。
处方:黄芪30克,党参、白术、茯苓、泽泻、防己各15克,益母草30克,山药、苡仨各20克,大腹皮10克。
分型治疗(1)脾虚湿因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根据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在中医学的“肾盂肾炎水肿”、“虚劳”、“腰痛”、“眩晕”等病证中有类似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描述‘如《素问?水热穴论》云:“……水病下为附胂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颇与慢性肾炎水肿相似。《金匮要略》云:“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与慢性肾炎腰痛类似。由于慢性肾炎后期全身机能衰退,出现气血阴阳虚衰现象,极似中医学的“虚劳”症状。慢性肾炎的
高血压证型有类似中医头痛眩晕等病证。上述表明,古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本病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泌尿.肾炎、肾盂肾炎水肿- 慢性肾炎 -概 述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而难治的慢性肾脏疾患。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为特征,本病以中青年最多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近年来发现老人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慢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原因,目前尚有争论,但大多医家认为,本病是一种与感染,特别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现代医学对本病尚缺乏较理想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