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①中药辨证与西药对症治疗:如在慢性肾炎治疗中可于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患者所出现的水肿、高血压、呼吸道或尿路的感染,及时给予利尿、降压、抗感染等对症疗法,确能明显地提高临床疗效。
②针对中医病机的中西医药联合运用:如慢性肾炎瘀血证的治疗疗,除了给予中药活血化瘀类药物,如丹参、川芎、赤芍、、红花之属外,并给予西药潘生丁、肝素、华法令、尿激酶等血小板解聚药、抗凝药和溶栓药,以加强活血化瘀的效应。
③针对西医病理的中西药联合运用:如对慢性肾炎高血压的治疗,可按照西医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临床药理学的理论以指导用药,对容量依赖型高血压,常用西药利尿剂以增加水钠的排泄,并配合选用中药利水渗湿药,诸如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等以治疗。对肾素依赖型高血压,除选用转化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外,还常配合中药川芎、丹参、地龙、僵蚕等可起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类似转化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作用的药物。
4.4重视活血化瘀药的运用:瘀血内阻是慢性肾炎贯穿病程始终的病机。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与预后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瘀血形成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因实致瘀,其与慢性肾炎时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停气滞,血脉不畅有关。二是因虚致瘀,因慢性肾炎病程冗长,久病必虚,而出现气、血、阴、阳之不足。常因气虚无力帅血;血虚脉细行涩;阴虚血浓而粘;阳虚血寒而凝,而引起血行迟滞,瘀血内阻。临床上瘀血一经形成,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而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经络壅塞,水湿停聚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使病情日趋复杂危重。现代医学的研究发现,凝血是肾炎病变形成的重要因素,纤维蛋白沉积是血凝的后果,也是肾小球纤维化、萎缩的前奏。肾炎的发生与微循环障碍有关,提示肾炎是全身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其病变不仅限于肾织,还可见于外周循环。故在慢性肾炎的治疗上我们十分重视活血化瘀药的运用,其不仅能够改善瘀血所产生的诸多临床表现,对截断虚、瘀、水交互作用形成的病理性恶性循环,促进疾病的逆转具有较大的意义。从现代医学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活血化瘀能够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改善肾微循环和高凝状态,减轻血小板聚积,增加纤溶活性,从而有助于免疫复合物的消除和增生性病变的转化与吸收,促进已损组织的修复。临床上辨识瘀血证可从宏观与微观辨证两方面作手。宏观上主要表现为面色 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在微观上可检测到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含量增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升高,以及肾脏病理上的细胞增生、基质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阻塞,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的硬化、纤维化等。在活血化瘀药物的运用上,我们常选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益母草、川芎、地龙、僵蚕、全蝎等,并配合西药潘生丁,华法令,尿激酶和链激酶等血小板解聚药、抗凝药和溶栓药。通过中西药物的联合运用,以达到理想的活血化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