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好友探讨有关为人处世的学问,我总极力推崇“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表面圆融随和,内心刚正不阿,遵循准则。可在现实生活中,对我而言,“方”还能够坚持,“圆”却往往难以做到。
或许从小读过太多像《水浒传》、《三侠五义》、《三国演义》等宣扬英雄的书籍,看过太多革命故事影片,受过太多的英雄主义教育的缘故,内心一直有一种英雄情节,十分赏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义作风。一路走来,有过许多让朋友津津称道的慷慨之举,也有过一些惩恶扬善侠义行为。对我来说,苦可以吃,罪可以受,最最消受不了的是怒气和怨气。
随着年龄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自己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但每遇到不公平的事,看不顺眼的事,还是难以保持心境的平和,特别是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中就有一种愤怒的冲动。每当此时,往往凭着自己善辩的口辞和强健的体格,将对方置于尴尬难堪的境地。可是,慢慢地发现,自己表面上是占尽了风光,赢得了胜利,其实过后不知要忍受多少恶意诋毁和暗箭中伤,实在太不划算。再者,纵观历史,一个受不得委屈,忍不住羞辱的人,说明心智还不太成熟,心胸还不够宽广,就难以担当重任,成就大业。
一直以来,内心常以君子自居,崇尚“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生境界,平生最看不起的就是行为委琐、巧言令色、见利忘义的小人。最近,在《百家讲坛》听北师大教授于丹讲《论语》颇受启发,于丹讲,在孔子的眼中,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三个标准:要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要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要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而最后一点,自己做的很不到位,遇事难以做到淡定平和,雍容大度,因此,离君子的标准还差的很远。
最近,无意间登入企业界成功人士曹岫云先生的博客,受益匪浅。他把人的优良资质分为三等,第一等是深沉厚重,第二种是磊落豪雄,第三种是聪明才弁。对照来看,自己顶多只是二、三等资质,而对于成功最重要的深沉厚重的人格修养,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
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看来,无论从完善人格的角度,还是从事业成功的角度,性格急躁、争强好胜都是多么不可取,培养深沉厚重、淡定平和的心态又是何等重要啊。
吾辈将躬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