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角化病
毛发角化病(keratosis pilaris)又称毛孔角化病、毛周角化病、毛发苔藓、毛孔苔藓。它是以毛囊口有角化性
丘疹、角栓形成为特征的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摄,脾气虚弱,运化失司,致湿邪内盛,肌肤失养;或由先天不足,营血亏虚,致血虚生风,风胜则燥,皮肤失养所致。
西医对本病病因的认识尚不明确,认为可能与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是一种毛囊型
鱼鳞病。本病在青春期皮损较明显,在甲状腺机能低下、柯兴氏综合征、系统性皮质激素醇治疗的病人中发病率较高且皮损较严重,故有人认为与激素有关。
【毛发角化病临床表现】
⒈皮损特点:损害表现为毛囊性、针尖大小丘疹,呈正常肤色,偶有淡红色,有时丘疹顶端有角质小栓而呈淡褐色。角质栓由毛囊上皮细胞及皮脂性物质组成,内含盘曲的毛发,剥去角质栓,可出现一个微小的凹窝,但很快角质栓又可形成。有些病人角质物很少,大多数皮疹为点状红色丘疹。皮疹各自独立,不相融合,常簇集成团,境界明显,呈鸡皮外观。病变过程中不出现湿润变化倾向。
⒉好发部位:好发于四肢伸侧、肩胛、颈项、两髋,呈对称分布。
⒊多见于青年及皮肤干燥者,发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缓慢,冬季加重,入夏可稍有减轻。一般无自觉症状,有的伴轻度
瘙痒,不影响全身健康。
【辨证】
(一)脾胃虚弱,肌肤失养证
皮肤干燥,四肢伸侧有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的与皮色一致的丘疹,不痒不痛,间或有微痒。舌质淡,舌体胖,苔薄白,脉沉缓。
(二)营血亏虚,肌肤失养证
皮肤干燥、粗糙,四肢伸侧有密集针头大小的丘疹,顶部有坚硬角质栓,周围微红。自觉瘙痒,入冬尤甚,至夏稍轻。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好发于青少年,无显著炎症的散在的毛囊性丘疹伴角栓,以四肢伸侧为主,较易诊断。皮损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小棘苔藓
毛囊性丘疹密集成群,有明显的界限,丘疹顶端有一根丝状角质小棘。其常见于颈、股外侧,臀外侧部位。
(二)毛发红糠疹
丘疹往往有炎症,且可融合成斑片,表面覆有糠样鳞屑,多见于头、颈、胸背、膝、肘及四肢伸侧,尤好发于手指第1~2节背面;头面部有
脂溢性皮炎表现;掌跖角化明显。
(三)维生素A缺乏症
四肢伸侧有非炎性角化性丘疹,类似蟾皮或鸡皮,但皮疹稍大,患者皮肤干燥粗糙,毛发稀疏变脆,可伴有夜盲、眼干、角膜软化或溃疡等。
(四)瘰疬性苔藓
虽为毛囊性丘疹,但多簇集成圆形、椭圆形或环形,丘疹呈淡黄色或红褐色,无角质栓。分布以躯干为主。常见患有淋巴结核的儿童。组织病理呈结核表现。
(五)角化性痤疮
亦为毛囊角化性丘疹,皮疹较大,角化明显。多见于从事机油、焦油、石蜡等职业的工人,好发于指背、手背、前臂等处。
【治疗】
(一)中医治疗
⒈ 内治
⑴ 脾虚湿盛,肌肤失养证 治宜健脾、除湿、润肤。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0g,
厚朴6g,
陈皮6g,
猪苓12g,
泽泻9g,赤
茯苓15g,
白术9g,
滑石30g,
防风9g,山
栀子9g,木通4.5g,
当归12g,生地15g,首乌15g,
甘草5g。
⑵ 营血亏虚,肌肤失养证 治宜养血、祛风、润肤。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生、熟地各30g,
天冬、
麦冬、当归、
黄芩、
天花粉各10g,
黄芪30g,
桃仁、
红花、
五味子各6g,防风、
荆芥、蝉衣各9g。
⒉ 外治
外涂
紫草膏或润肌膏,每日2次。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维生素A,1日10万~20万u;维生素E,每日0.3g,分3次服。
⒉ 局部治疗
⑴ 外用角质松解剂配成软膏,如3%~5%水杨酸或雷锁辛软膏;10%~30%尿素霜;10%硫黄软膏;30%鱼肝油软膏;0.1%维甲酸软膏或0.1%求偶素软膏等外涂。
⑵ 矿泉浴疗或紫外线照射。
【预防与调摄】
⒈尽量少接触肥皂等碱性物质。
⒉避免用刺激性和有毒的药物外用。
⒊平日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胡萝卜、南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