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中医治疗:早期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成脓期以清热解毒、托时透脓为主,如痈内脓已形成,不能穿溃,或因气血虚弱不能化毒成脓,宜补气托毒排脓,可加用黄芪、党参等。
痈的治疗基本上与疖相同,并尽早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局部可用50%硫酸镁溶液或75%酒精湿敷。对病变范围大而炎症不断扩展者,应切开引流。
头部疖子尤其是长在鼻唇部者,不可用力挤捏、挑刺,以免疖病菌进入血流,向颅内海绵窦扩散,引起感染性血栓,危及生命。面部的疖及较重症者应给予大量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或磺胺,必要时采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全合成青霉素。疖病可用多价葡萄球菌或自家疖病菌疫苗作为皮下或肌肉注射,一般每周1次,3~5次为一疗程。
对形成脓栓的疖子或疖子变软、出现波动感时,可小心地挑出脓栓排脓,或切开排脓。切开时切口宜大,使排脓通畅,切口内可塞进少许消毒凡士林纱布条以引流排脓。
初发的小疖子可用2.5%~3%磺酊连续涂擦3~4次,每次涂十余遍,往往可消退。鱼石脂软膏是较好的外用药,最好先将纯鱼石脂滴在疖子上,使其干燥成为硬膏,或用10%鱼石脂软膏、厚敷,每日1次,能促进炎症消退,并可减轻疼痛。市售百多邦、氟派酸、氟嗪酸、红霉素等软膏均可外搽。中草药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芙蓉叶等可洗净、捣烂外敷,每日1~2次。
治疗方面:在疖子的红肿硬结期不宜手术切开(有的红肿、硬结可不化脓、破溃而逐渐自行消退),可作热湿或理疗(超短波)以促进炎症状限局。
儿童防热疗,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使儿童不致出汗过多而发生痱子,同时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勤洗澡、勤修指甲、勤换衣服,保持枕部清洁。要纠正营养不良,治疗慢性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脓液渗出者应及时清净,以防污染。
怎样防治疖和痈
痈发生在头部中以项、枕部多见,一开始发作即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部疼痛明显,严重者可继发败血症而导致死亡。
痈多发生于成年人,初起为炎症性、弥漫性浸润硬块,表面呈紫红色、发亮,继而化脓及组织坏死,其上出现多个脓点,脓液由多个毛囊口排出,形成蜂窝状脓头,其中有坏死性脓栓,最后脓栓与血性脓液一起排出,有时坏死组织全部脱落,形成深在性溃疡,以后局部结疤而愈,患处遗留永久性秃发。
发生疖病时,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多发、重症者可有发热,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更严重者可致败血症。
热疖一般是在痱子的基础上发生,儿童头面部多见,初起时很像虫咬后的水肿红斑,很快成为坚实的红色小结节,自觉疼痛,往往不止一个,逐渐长成豌豆、蚕豆甚至核桃大小,顶端钝圆,中心无脓栓,经过几天后变软、溃破,排出黄绿色粘稠的脓液,经5~7天结疤而愈。有时旧疹消退、新疹又继续发生,气温降低后自然减轻。头部疖病可破坏毛囊致秃发。
疖初起时为红色隆起的小结节,周围有红晕,结节逐渐增大,顶部出现脓栓(脓头),局部有明显的触痛和自觉疼痛,数天后脓栓软化排出脓液,疼痛顿时减轻,红肿也很快消退。愈合留下表浅瘢痕。经常发生多个疖子,缠绵不断,即成疖病。
还有一种疖,祖国医学称之为热疖,俗称痱毒、假疖,乃小汗腺的化脓性感染。热疖几乎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内发生。由于热天多汗,闷热,皮肤汗腺口被汗液或污物堵塞,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旦侵入汉腺管口后,就容易发生化脓性感染。又因它常发生在儿童及产妇、尤其是小儿的头部,所以也叫热疖头。
疖和痈主要都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高温、潮湿、多汗、不洁以及皮肤的擦伤、糜烂等均有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患者的瘙痒性皮肤病、皮脂溢出均有助于细菌感染。经常接触矿物油的工人及足球、摔跤等运动员容易发生疖子,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糖尿病、神经衰弱及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致机体抵抗力下者,容易伴发疖病等感染。
疖是一种急性毛囊和毛囊周围化脓疖病菌感染,多发及反复发作的疖称疖病;多个相邻的毛囊深部感染而发生聚集性疖肿则成为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