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异位性皮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本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国外有人统计为0.1%-0.05%。在婴儿中则更高,大约3%。女与男之比为2:1或1.6:1。曾有婴儿异位性皮炎的小儿多为男性的报道。本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左右至2周岁;儿童期,3~10岁;青年期及成人期,约12~23岁。每个病例并不一定按这三个阶段顺序发展,或缺其一、两个阶段,或二、三个阶段连续发生而无缓解的无症状期。多数病例于婴儿期自愈,平均约有10%的病人移行至成人期。2岁以后发病者病程长,难治且常移行至成人期。年长患者较少见,有人统计约2%~25%超过45岁。亦有报告本病于30岁左右痊愈,但亦有延续顽固而无缓解期,至50~60岁方痊愈者。
(一)婴儿期 亦称婴儿湿疹,通常在生后第2或第3个月开始发生,亦有报告生后第2或第3周发生者,然而此时诊断较难。皮损主要发生在两颊、额、头皮,个别病例可发展至躯干、四肢。其皮疹特点主要可分两型, 渗出型及干燥型。
渗出型的湿疹多发生于肥胖有渗出性体质的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境界不清,红斑上密集针尖大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则形成黄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剧痒、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剥脱,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及头皮。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并发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由于处理不当扩展至全身变为红皮病,并常伴有腹泻、营养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干燥型的皮疹常见于瘦弱的婴儿,为淡红色的暗红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而无水疱,皮肤干燥无明显渗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状鳞屑。常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慢性时亦可轻度浸润肥厚、皲裂、抓痕或结血痂。
除上述两型外,有人还分出脂溢型,其特点为皮损发生在头皮、耳后等皮脂腺发达区,可产生黄色厚痂,但其基本特点和渗出型相似。无论哪一型均有阵发剧烈瘙痒,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病程慢性,在经过中时好时坏,一遇不良刺激或服用敏感的饮食,气候突变,穿着紧身的毛、丝绸衣服,感染或用肥皂清洗过勤等而使病情恶化。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
(二)儿童期
5岁前占80%。皮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的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相似 多为针尖大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融合成片,较干燥,背覆灰白色鳞屑。皮肤有轻度浸润,部分呈苔藓化。多发生于肘窝和两小腿的屈侧,亦可累及颈外侧及四肢其它部位。
痒疹型的皮损表现全身散发痒性丘疹,多发生四肢伸侧及背部。丘疹较大,皮色或棕褐色,初起者较红。丘疹干燥,表面粗糙覆以薄痂。陈旧者小而硬。大多数皮疹顶端被抓破,可见抓痕、血痂。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三)青年及成人期
主要表现为慢性苔藓化皮损, 多位于头面部、颈部及肘膝关节屈侧,对称分布, 明显色素沉着, 有明显的抓痕。白色皮划痕阳性。
异位性皮炎应该如何治疗?
全身疗法
主要为脱敏及止痒
1.抗组胺制剂
2.色甘酸钠100mg,每日3-4次
3.有感染可短期使用抗生素
4.uva或puva治疗
外用疗法
治疗原则及药物与湿疹相同,较早应用糠馏油、煤焦油等抗炎和角化促成剂,各种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或霜,并注意局部抗菌治疗。
医中药治疗
口服自制湿疹冲剂或痒疹冲剂,外用中药4号、青黛油、黄柏散等。
中医诊疗网提示:以慢性湿疹性皮肤肿块为临床特征的皮肤疾病。多数患者血清IgE水平升高,但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尚不清楚。
延伸阅读:外用药治疗异位性皮炎:
急性期可外用0.05%盐酸小檗碱溶液或0.1%~0.5%依沙吖啶溶液冷湿敷,待分泌物减少再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和40%氧化锌油或氧化锌糊剂。慢性期皮损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和20%氧化锌软膏或青鹏软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