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PD)氏病又名震颤麻痹,系1817年由Jame Parkinson首先描述,故此得名,其是一种比较普遍而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中年以上的CNS变性疾病。
二、主要症状:
帕金森病属锥体系疾病,主要症状为:骨骼肌张力增高、面具脸、震颤、运动障碍、僵直姿势和运动平衡失调,此外还可有识别、知觉、记忆障碍及明显痴呆。
三、病因:
帕金森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脑动脉硬化、病毒性脑炎、自然衰老和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最常见原因,主要是黑质中的DA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变化,导致纹状体内DA含量下降,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不足而胆碱能神经元相对占优势甚至亢进所引起的。
四、药物分类:
拟DA药物
中枢性抗Ach药物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但无论哪一种药物都只是对症治疗,只能缓解病情,并不能治愈。
拟多巴胺药
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 )
[药代动力学]
口服易吸收,吸收量的95%在肝内转化成DA,DA不易透过BBB,故进入脑内的L-Dopa仅1%左右,显效慢,一般连续服药2-3周才见效。单独口服大剂量有效,合用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时则剂量减少75%以上。
[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
治疗帕金森氏症:
疗效好,为一线治疗药。
左旋多巴 进入脑内
转变为多巴胺
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水平
抗帕金森病
特点:
(1)轻症及较年轻的患者效好,重症及年老体衰患者效差
(2)首先改善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效好,然后改善肌肉震颤
(3)起效非常慢(2-3周见效,1-6个月显示最大疗效),维持时间久
[不良反应]
1、 胃肠道反应: 治疗初期,约80%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这是由于DA刺激延脑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A受体所致,继续用药,可以消失。偶致胃溃疡出血,穿孔,故消化性溃疡患者慎用。
2、 心血管反应:
外周DA增多
β1 受体激动,DA受体激动
心动过速,室性早博
3、神经系统反应:
异常不随意运动:长期用药所引起,如张口、咬牙、伸舌或肢体不自主运动。长期用药可出现耐受,表现为“开-关”现象,患者突然多动不安(开),而后又出现全身性或肌强直性运动不能(关),两种现象交替出现。
精神障碍:表现为失眠、恶梦、躁狂、扩瞳、幻觉、妄想、抑郁及癫痫等。
药物假期方案:
密切观察病人情况下,先停药3-21天,症状消失后再从小剂量(如原剂量的1/2)开始重建给药方案。
[用药禁忌]
左旋多巴不宜与下列药物合用:VitB6,利血平,VitB6系脱羧酶辅基,能加速左旋多巴在肝中转化成DA,不易通过BBB而降低疗效。利血平能耗竭黑质-纹状体中的DA,降低左旋多巴疗效。抗精神失常药阻断锥体外系的DA受体,引起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并对抗左旋多巴的治疗作用,故不能合用。
卡比多巴(carbidopa)
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
不透过血脑屏障。与L-DOPA合用时,仅抑制外周组织的多巴脱羧酶的活性,减少多巴胺在外周的形成,同时提高脑内多巴胺的浓度,使左旋多巴的疗效提高,副作用减少。单用无效。与L-dopa按1:10或1:4比例混合给药,是目前最有效的药方。
中枢抗胆碱药
[适用症]
轻症患者
不能耐受左旋多巴或禁用左旋
多巴者
与左旋多巴合用
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体外
系反应(帕金森综合征)
作用特点:
对中枢M受体阻断作用强于外周。
可长期应用。
能明显改善患者震颤与流涎状态,对木僵和动作障碍较难奏效。
不良反应:与M受体阻断有关。
表现: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等。
老年患者、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者忌用。
其他
金刚烷胺(amantadine)
特点:
促进DA释放,并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
抗帕金森病的疗效不及左旋多巴,但优于胆碱受体阻断药。
见效快而持效短,用药数天即可获得最大疗效,但连用6-8周后疗效逐渐减弱。与左旋多巴合用有协同作用。
不良反应少而轻,偶见皮肤青斑和踝部水肿;激动或忧郁,失眠或嗜睡,口干及胃肠道反应。
癫痫患者禁用。
溴隐亭(bromocriptine)
半合成的麦角生物碱,是多巴胺受体激动药。
特点:
激动纹状体中DA受体,抗帕金森病疗效与左旋多巴相似,不良反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