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脑震荡后遗症--颅脑外伤颅脑外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历时数分钟乃至十多分钟,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但偶而有病人表现为瞬间意识混乱或恍惚,并无昏迷;亦有个别出现为期较长的昏迷,甚至死亡者,这可能因暴力经大脑深部结构传导致脑干及延髓等生命中枢所致。病人遭受外力时不仅有大脑和上脑干功能的暂时中断,同时,也有下脑干,延髓及颈髓的抑制,而使血管神经中枢及植物神经调节也发生紊乱,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暂停继而浅弱及4肢松软等一系列反应。在大多数可逆的轻度脑震荡病人,中枢神经机能迅速自下而上,由颈髓-延髓-脑干向大脑皮质恢复;而在不可逆的严重脑震荡则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抑制过程,使延髓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的功能中断过久,因而导致死亡。意识恢复之后,病人常有头疼,恶心,呕吐,眩晕,畏光及乏力等症状,同时,往往伴有明显的近事遗忘(逆行性遗忘)现象,即对受伤前后的经过不能回忆。
脑震荡的程度愈重,原发昏迷时间愈长,其近事遗忘的现象也愈显著,但对过去的旧记忆并无损害。脑震荡恢复期病人常有头昏,头疼,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多在数周至数月逐渐消失,但亦有部分病人存在长期头昏,头疼,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其中有部分是属于恢复期症状,若逾时3~6月仍无明显好转时,除考虑是否有精神因素之外,还应详加检查,分析,有无迟发性损害存在,切勿用“脑震荡后遗症”一言以蔽之,反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促进疾病的康复。脑震荡后遗症-临床表现头部受撞击、暴力或跌倒触地后突然昏仆少时。少则数秒,多则数个小时,方能清醒。清醒后多忘记发生过程。轻者头晕乏力,重者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小便失禁。若其症经常发作,则为后遗之症。常表现为头痛、疲乏、失眠,多梦、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头痛多不固定。其性质为重压感,搏动感,紧皱感等,表现不一。
脑震荡后遗症-治疗方法脑震荡后遗症酌情使用毫针及火针刺法.脑震荡是现代医学概念,指头颅受外部暴力、撞击,跌碰后产生的神经病变症候群。若经久不愈,症候群反复发作,则为后遗症。在祖国医学多列人头痛、头晕、失眠范围。本病虽以头痛为主,但不能与常见头痛相提并论。关键在于其病因病机不同。普通头痛多以风、热、痰、虚为病因,多与内脏有关。而脑震荡则以外伤为因,其部位直接与脑、髓相关。病机以气血不行,髓海不安、经络不畅为主。由于认识上的不同,治疗上也有不同。普通头痛重点在于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以认清寒热虚实。而脑震荡则强调气血瘀滞,髓海失养,经络不通为主要病机。治疗上强调以“通”为顺,兼顾阳气。头为诸阳之会。阳气通达,气血调顺则髓海安和。因此,治疗本病经络与俞穴的作用就显著高于脏腑气血的作用。如其因为外伤所致,双眼胀痛,低头尤甚,则需醒脑开窍,通经活络。由于症在双目头颅,故选用听宫以开窍,臂臑治目疾。2穴合用可使髓安脑静,目疾得平。取上2穴均是以俞穴的特性和经络循行分布为依据。如因头颅外伤而头痛剧列。其症日久不愈必有瘀滞,阳气不达清窍。虽选用百会、上星、条口穴位得当,但毫针刺法收效不大。原因为针力不够,阳气不得宣通。改用火针温通后,治愈。说明虽病相同,但要究其病因、病机所在。虽选用俞穴得当但刺法不适宜也难奏效。故既要选其特效俞穴,也要运用其得当刺法,方能奏效。
脑震荡后遗症-治疗原则脑震荡后遗症治疗原则为: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量和氧消耗;促进脑内葡萄糖、氨基酸代谢;促进神经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保护神经系统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止痛等对症治疗。一般治疗与对症治疗,卧床休息;颅内压增高时,用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日l一2次;去痛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脑神经细胞恢复治疗,脑活素10毫升,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10一14天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2周,可以连续治疗2—3个疗程;胞二磷胆碱0.5克,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2周,可以连续治疗2—3个疗程;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天为1疗程;脑复新100毫克,口服,每日3次;谷维素20毫克,口服,每日3次。
西医认为:正常人的脑干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作用,是通过丘脑内侧、下丘脑和大脑皮层传递的。这也是刺激作用使大脑皮质处于清醒或兴奋状态,当此系统遭受损伤时,就会出现上述脑功能紊乱征象。中医把颅脑损伤归属于头部内伤的范畴。头部内涵脑髓,为精气神明的所在。卒受暴力则气闭壅塞、九窍不通、神明失司,血随气行,气闭则血凝为瘀。瘀阻于上,则清气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升降失司,神明被扰,神志不清。由于失治或治而未彻底,瘀血祛而未尽,窍隧通而未畅,致伤后出现头晕刺痛。其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致升降失司,发为呕吐,便是瘀血直接所致。上扰清空,出现眩晕、失眠、多梦、耳鸣、盗汗、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晚期因病久;或调摄不当;或素体虚弱可致血虚,引起头晕、视物模糊、神疲、消瘦、恶心、呕吐、唇甲苍白、舌淡、脉沉细。心理治疗鼓励病人尽早从事正常活动。
中医认为:本病为脑络损伤,临床辨证者先应抓住一个“瘀”字。其中瘀阻脑络者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治以活血祛瘀,中医中药治疗治则:按瘀血、阴虚及血虚三种类型辨证治疗。瘀血以活血祛瘀为主,辅以和胃止呕、理气止痛。方药: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红花6克、乳香6克、没药6克、丹参12克、麝香0.1克、黄连2克、半夏9克、玄胡索12克、苦楝子6克。阴虚以滋阴潜阳,平肝安神为主。方药: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天麻15克、白芍15克、酸枣仁15克。血虚以养血安神为主。方药: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酸枣仁15克、知母9克、茯苓9克、甘草6克。
脑震荡后遗症-中医中药中医中药方用“通脑瘀汤”化裁。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髓海空虚者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治以填精荣脑,方用大补元煎加减。其中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痰浊蒙窍者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拟化痰开窍,温化寒痰用二陈汤;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矾;重镇祛瘀用礞石、铁落、朱砂、磁石;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矾;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阳亢风动者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红目赤。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12克,钩藤30克,石决明15克,珍珠母30克,白僵蚕6克,怀牛膝20克,玄参12克,菊花30克。
气血亏虚者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补气养血,安神定志,方用归脾汤加减,其中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2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针灸:穴取太阳、外关配风池、四渎,印堂、合谷配上星、列缺,哑门、后溪配昆仑、曲池,涌泉、哑门配足三里、合谷,呃逆不止,加中脘,失眠严重,加神门、三阴交。补泻兼施,每日1次。推拿:患者取坐势,医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住前额,另一手用拿法自前发际至枕后往返3~5次。随后拿风池、脑空,按前用两手拇指罗纹交替抹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7-10次。医者站于患者前,两手拇指分别抹印堂,按晴明,抹迎香、承浆;接着再用拇指偏峰推角孙穴,交替进行,自耳前向耳后直推15次左右;再用双手掌进行,自耳前向耳后直推15次左右;再用双手掌根对按枕后,用掌根拍击法,拍击囟门3次,随后可配合湿热敷头顶,结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