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患者,再次发生脑梗塞的风险极高,也被视为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四、识别先兆症状
一旦发生脑梗塞,其治疗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控制危险因素及识别早期症状(先兆症状)极为重要。大约有25%的患者在脑梗塞发生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称为“小
中风”,前面提到的患者康先生在发病前一天就有短暂的言语障碍。
常见的先兆症状为:暂时的①黑朦、单眼失明或偏盲;②记忆丧失;③言语不清,看不懂文字;④一侧肢体的麻木或无力;⑤眩晕、呕吐;⑥看东西双影;⑦声音嘶哑;⑧呛咳或吞咽困难;⑨肢体动作不协调;⑩单侧或双侧口周及舌部麻木等。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尽管这些症状很快恢复,也应尽快到医院查明病因,如进行CT,颈动脉超声、血液黏稠度、免疫系统等检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五、冬季预防中风
在每年12月至来年1月的寒冷季节,脑溢血、脑梗塞病人发生脑卒中(中风)的比例非常高,几乎占到门急诊病人的两成。高血压是引起脑溢血、脑梗塞的主要病因,紧张、寒冷的“诱因”加剧了病情。
高血压病人最忌忽热忽冷。除了半夜起床解手,寒冷天从空调房间出外突然受寒也容易出事。冬天患有高血压、
心脏病者最好不要在寒冷中受冻,不宜开助动车等吹寒风,这样都容易引起血压明显升高,引发脑溢血、脑梗塞和急性心梗。
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冬天最须防范脑梗塞和脑溢血。当身体出现手肩发麻、
头晕或反复发作的眩晕、走路不稳时,须赶快去医院就诊。一旦发生突然失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昏迷,家人须尽快送医院抢救。脑溢血超过40%就有生命危险。脑梗塞在发生3—6小时内抢救,比6小时后抢救的致残率减少40%以上。
专家提醒:中风重在预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须随时注意病情变化、防止复发。预防脑卒中的根本措施是:持续降血压、减轻体重、降血脂、降血糖、戒烟、开展适宜的文体活动、多吃水果等,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激动、暴怒,防治
便秘,避免过劳。
六、治疗高血压、预防脑中风:
高血压病很容易引起中风,这并非危言耸听。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而在脑出血患者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93%;脑梗塞患者中,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的占86%。可见,出现中风的危险程度与血压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
高血压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其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结构的改变。当血压升高时,会引起全身的细小动脉痉挛,如果血压长时间升高,动脉也会长时间痉挛,血管壁因缺氧而发生变形,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从而形成或加重动脉硬化的形成;再加上
高血脂、高血糖、血粘度增高等因素更易加速血栓的形成。
如果降压效果不好,或患者不按医嘱服药,使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引起动脉反复痉挛,引起脑组织出血、水肿或动脉壁透明变性,形成夹层动脉瘤,引发脑出血。
就高血压病患者而言,并不是血压高就会引起中风。相反,未按医生嘱咐服药,以及不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才是致病的根源。比如:长时间的高血压,未作适当的降压治疗;虽然按时服药,血压仍长期在较高的水平;或间断降压治疗,血压时常突然增高;不注意气候情绪变化及身体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的影响;过分降压往往因夜间血压过低而引起缺血性中风;此外,合并有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病更易引起中风的发生。
事实上无论是轻型或中重型高血压患者,无论预防脑中风的首次发生还是再发生,也无论在缓解中风病程或减少致病性中风上,严格的降压治疗都是非常有益的。降压方法并不难掌握,只需耐心、认真和持之以恒。不妨把降压的注意事项抄录在显而易见的位置,遵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