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的烧伤创面.其瘀滞带组织不再进行性坏死,而是逐渐恢复生机,深II度、浅II度创面上残存的上皮细胞成为创面组织修复的最基本单位。[1]
讨论
在浅III度和深II度深型创面上清除表面坏死组织后,如果急于在其新鲜创面上面植皮以封闭创面,结果会引起创面内的汗腺、皮脂腺分泌物不能排出而积聚在表皮下的现象。原因很明显:当瘀滞带组织恢复生机后,创面上残留的皮肤各附件上皮细胞就会增殖分裂,重新形成各附件原有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过程总需一定的时间。当这些附件的开口到达创面表面时,创面已被上皮细胞封闭。这时,各附件上皮细胞接触到其表面上的上皮时就不再增殖[2],各附件的腺体腺口就不能对外开放,久而久之,大量腺体分泌物积聚形成小疤。由此可见,对深II度浅III度创面的处理,不应操之过急,既然它有自然修复的能力,我们就应顺其自然。否则会给病人带来痛苦。
2.在正规采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过程中,当创面进入修复期,创面上坏死组织已全部被清除,创面逐步上皮化。这时湿润烧伤膏的特殊动力作用[3]就不再象在液化期时发挥得那么完全,创面上药物的消耗明显减少,每次换药的时间间隔往往会不自主地延长,加之创面清洁不够,久而久之创面上药物中的香油不断挥发,中药成份就会粘附在创面上,并与创面表面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大量衰老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层药物膜,这层膜开始是松软的,后来变韧,以后又变硬,与新修复的组织连接非常密切,这层膜封闭了刚修复的腺体开口,使其分泌物积聚而不能排出。积聚的分泌物随时间增长而增多,腺管内压力亦逐渐增大,往往使其腺口周围连接不甚紧密的表皮组织与真皮组织分离而形成小疮,且已感染化脓。
1.一般资料:在愈合的180例深度烧伤病人中有12例病人在修复期创面上出现皮脂腺、汗腺分泌物在创面上积聚成疱的现象。其中2例是儿童,其余10例均为分泌功能旺盛的青年。他们出现的部位为头部、面部和四肢,其中面部出现的机率最多;12例中有2例为浅III度创面上出现的。
我们采用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时,重点及180例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进行了观察,发现其中12例患者修复期在创面上有腺体分泌物积聚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进行了分析,并寻好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即采用10%硫磺软膏与香油交替涂擦患处的办法。
4.创面上出现异常现象,虽然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但它从事物的另一方面告诉了我们,只要治疗正确,深度创面瘀滞带内残留的皮肤附件及其结构与功能会恢复正常的,并在皮肤结构与功能的修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深度创面自然修复。这充分说明该疗法比单纯手术植皮修复效果好。
3.由以上叙述情况可能看出,创面上出现异常现象关键在于对创面不正确的处理。如创面深度估计正确,并持之以恒地按照湿润暴露疗法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一般是可以预防的。
5.创面上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多发生于腺体分泌旺盛的青年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多注意 这部分人群的病情变化。另外还要注意腺体分泌旺盛的部位,以及与其有关的季节,才有利烧伤创面的彻底治疗。
3.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出现上述现象的12例病人在患处用10%硫磺软膏与香油交替涂擦结果,创面上腺体分泌物积聚现象在l~2天后即行消失,创面愈合完好。具体方法:用无菌棉签将10%硫磺软膏涂于起疤部位和有坚韧药痂部位。待药痂松动碎解后用蘸有香油的棉签将其清理掉。
临床资料
探究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II,AngII)1型(AngIItype1,AT1)受体和2型(AngIItype2,AT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毛囊、汗腺、皮脂腺中的表达和分布,探索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学技术检测AT1和AT2受体在13例正常皮肤附件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在所检测的13例标本的皮肤附件中AT1和AT2受体都有表达。在汗腺,皮脂腺,AT1和AT2受体在腺上皮细胞有较强阳性染色信号。在毛囊中,AT1和AT2受体在外根鞘、内根鞘上皮细胞中表达较强,但在毛乳头未见阳性染色信号。结论:AngII受体AT1和AT2在皮肤附件中表达和分布提示,AngII可能通过AT1和AT2受体参与毛囊、汗腺、皮脂腺的发生、生长和损伤后再生,进一步研究AT1和AT2受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皮肤附件疾病的发生机制,改善深度创面愈合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选用了10%硫磺软膏与香油交替涂擦患处的办法。利用10%硫磺软膏松解角质的作用松解药物性痂膜[4],同时又利用治疗痤疮的作用防治腺体感染。香油是一种良好的脂溶剂,能非常顺利地清除创面上松解后的痂膜及其它油性附着物,同时又保护创面。经如此处理后的创面可以始终保持清洁,创面腺体分泌物引流良好。创面可再度应用湿润暴露疗法,使创面进一步愈合。
2.病理检查:取六例庖皮做病理切片,报告庖皮为表皮组织,表皮上有角化珠和角化过度现象。同时确定有腺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