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毛囊炎(folliculitis)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红色毛囊丘疹[1],为毛囊部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炎症[2]。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生于项后发际部位者称“发际疮”;生于下颌部者称“须疮”、“燕窝疮”;发于眉间者称“眉恋疮”;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等。中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状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疮、发际疮、羊胡子疮、蝼蛄疖、蝼蛄患、蟮拱头等。本病好发于头部、项部、臀部、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且有复发倾向,常多处发生,性质顽固,迁延难愈。
毛囊炎的基本损害为以毛囊为中心的炎性丘疹和小脓疱,但应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毛囊炎相鉴别,最易误诊的是马拉色菌毛囊炎。须疮需与须癣鉴别,后者为面部胡须部位皮肤和须毛的皮肤癣菌感染。[4]
本病应与寻常性痤疮鉴别,后者见于青春期,惯发于颜面、上胸背部,有黑头损害。
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顶端形成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有炎性红晕,中心有毛囊贯穿,丘疹出现较多,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轻度痛感,瘙痒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经过数天,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渐愈。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后转变为慢性毛囊炎。好发于多毛部位,头皮、会阴、腋部、肛周及四肢伸侧。皮疹易继发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疾病之后。
中医诊疗网提示:毛囊炎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
延伸阅读:毛囊炎有以下几种易患因素:
(1)局部皮肤的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
(2)多毛和油脂分泌多。
(3)疲劳及精神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