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骨病 > 类风湿 > 正文

中医如何定义风湿和类风湿?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7-0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风湿
  fēng shī
  1.中医病名。中医认为:阴阳失调,百病丛生。属痹症一类,指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弊病的病因很多,但不外乎外因和内因。《素问·痹论》中精辟地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症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酸痛﹑不能屈伸等。
  在目前治疗风湿病比较常用的是雷公藤、马钱子等中药、,如果是风湿的话一般可以治愈不复发,,但是目前在使用雷公藤等药的时候一定注意,因为个别患者胃不好的话,就要注意用药了,比如说饭后服用啊之类的 会对胃伤害减少,或直接采用对胃伤害不严重的药物。

风湿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全集》有关人体解剖一文中认为:人体的体液由于湿冷而下注于四肢、内脏引起疾病,即为风湿。在目前治疗风湿病比较常用的是雷公藤、等,如果是风湿的话一般可以治愈不复发,类风湿就治愈后要很长时间来稳定病情,

  我国《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也把风寒湿三气杂合称为痹。因为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医学概念中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的简称,泛指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其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等一大组疾病。

  风湿在医学上是指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风湿性疾病则指一大类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点为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包括肌、韧带、滑囊、筋膜的疾病。关节病变除有疼痛外尚伴有肿胀和活动障碍,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部分患者且可出现关节致残和内脏功能衰竭。

  ①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的疾病。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②感受风湿所致的多种病症。《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其状令人懈惰,精神昏愦,若经久,亦令人四肢缓纵不随,入藏则喑哑,口舌不收;或脚痹弱,变成脚气。”

  风湿病包括的疾病甚多,它是指一大类目前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以损害滑膜、软骨、骨、关节、肌肉、韧带等为主,且可侵犯多个系统的全身性疾病。过去曾狭义地称之为“腋原病”、“结缔组织病”。

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全身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好发于青壮年,男女之比约1:39本病发病率较高,据世界关节基金会报道,类风关的发病率在0.5%~2%之间。我国目前尚无精确的统计数字,但据对江淮中下游地区的调查显示,发病率为1.6%,估计我圄罹患本病人数达160万人。关于类风关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缺乏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类风关属中医的“痹症”范畴,其临床特征则与“历节病”、“白虎历节风”较为相似。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历节病”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已有较系统的论述。其中所载桂枝芍药汤、乌头汤、越婢加术汤等方因其疗效显著,至今仍被沿用。继后,在唐代《千金方》、明代《普济方》、清代《张氏医通》等著作中,对本病关节晚期变形的特点均有形象的描述,并收载了治疗历节病的各类药物处方及针灸、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现代有关资料首见于1957年,主要介绍针灸治疗类风关的经验。在50~60年代中以传统疗法治疗为主。进人70年代后,报道逐渐增多,尤其是80年代,广大医者在继承发掘古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取得了某些突破性进展。在病名上,根据类风关的特殊关节症状,参照古代文献有关记载并结合临床体会,有医者提出类风关为“尪痹”一名,并为不少医家所接受。在治疗方面,除传统方药和针灸外,用专方、单方治疗本病的报道令人瞩目。如雷公藤,迄今为止是公认治疗本病的较为理想的有效新药。初步统计,本药临床报道已逾千例,有效率在86.7%~98.4%之间。多年随访资料证明其远期疗效也是乐观的。雷公藤对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已得到普遍承认,目前除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毒副作用作进一步研究外,还致力于雷公藤的剂型、剂量的改革,力求发挥其更有效的治疗作用。

近年来还较广泛地开展了对类风关病人的实验研究。已发现大部分患者微循环变化为管袢模糊,排列紊乱,血流减慢,提示气血运行不畅。通过对178例患者舌象观察,发现腻苔者占67.4%,说明湿邪阻滞和痰浊凝结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土。亦有医者运用中医痹证理论研制痹证动物造模,经种种测定,证明造模结果与痹证病机理论、临床表现一致,为痹证证候群提供了现代药理学实验依据。此外,通过对患者铺灸疗法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的实验检测,证明具有调节、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实验研究的嘏道虽不多,但为进一步摸索治疗本病之规律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不失为可喜的开端。


【病因病机】

中医对类风关病因病机的认识,经过三十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目前比较倾向于外邪、正虚、瘀血三个方面:

外邪 由于久居严寒之地,或常在野外、露天住宿或居住潮湿,冒雨涉水等等,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塞经络,凝滞关节,久而为痹。若风寒湿邪郁久化热,熏蒸津液,饮酒积聚形成湿火而成风湿热痹。

正虚 由于禀赋不足或调摄不当,遂使气血虚弱,腠理疏豁,寒湿之邪乘虚而入,阻遏营卫留连于筋骨血脉而致病。病变主要涉及脾、肝、肾三脏。脾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矿“脾虚则四肢不用”。肝主筋,肾主骨,若房室不节,喜怒失调致肝肾精气亏损,则无以濡养筋骨,至虚之处即容邪之所,三邪乘虚而人,内外合邪以致关节、筋脉、肌骨变形、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症。

瘀血 由于病久屡发不愈,经脉违和,导致气血周流不畅而壅踞经隧,加之督脉空虚,寒湿侵袭筋骨,凝滞于脉络,如此寒湿、痰浊、瘀血与贼风互相胶结,凝聚不散,深人骨骱而致关节僵硬,并出现皮下结节等症。

一般说来,病之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皮肉经络,久病则多属正虚邪恋,病位深人筋骨脏腑。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久病入络而致血瘀。邪、虚、瘀三者既相互区别,又互相渗透互为因果。因此根据病机入手,分别从祛邪、补虚、化瘀为主进行论治,是近年来中医药诊治类风关的特点。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