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记忆力下降 老年痴呆症首发症状
80岁的刘老先生出现记忆力减退、变懒、越来越孤僻的情况已有5年,几年来他一直说自己77岁,外出后自己找不回来。儿女开始以为父亲老糊涂了,等到就诊时,已经是老年痴呆晚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老年痴呆是一种由于大脑器质性损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使记忆、理解、判断、自我控制等能力发生进行性退化和持续性智能损害,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的病症。老年痴呆症是静悄悄的疾病,没有痛痒等明显症状,早期只是出现记忆力减退、健忘等症状,很多病人误认为这是正常的衰老,以致就诊率极低,常使病人错过有效治疗机会。据最新统计,天津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总患病率为5.22%,80岁患病率达15.9%。据估算,全市现有10万痴呆老人,每年新增近1.8万至2万人。但仅有2%的家庭带老人进行了正确的治疗,其他家庭的痴呆老人吃的大都是营养药,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专家说,记忆力下降是老年痴呆症最突出的首发症状。老年性痴呆的记忆障碍以记住新知识能力受损和回忆近期知识困难为特点。患者的日常表现为丢三落四、说完就忘。专家分析五大类人群属于该病的高危人群:老年女性(男女病人比例为7:26);文化程度低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丧偶、独居、情绪抑郁者;患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病史者。专家称,痴呆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人的三到四倍,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中风之后的老年人第四大杀手。由于目前临床准确诊断老年痴呆尚有难度,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还没有全面开展,对于有痴呆倾向或可疑的痴呆病人,只有进行早期治疗、干预。
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新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不断提高,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老年脑健康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患重度老年痴呆的比率达5%以上,而到80岁,此比率就上升到15—20%。老年痴呆症总是在人不知不觉中起病,呈持续进行性智能衰退,智能直线下降,病程一般是5至12年,而老年痴呆病人的平均生存期为5.5年,该病已成为现代社会老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发生老年痴呆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饮食中铝含量过高、胆固醇过高、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中风等疾病因素,其发病还往往与受教育程度低、不爱动脑子、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接触及不良生活方式如嗜酒等有关。此外妇女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低下等也会造成痴呆。痴呆的早期表现是认知出现障碍,也就是记忆力差。
科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传统补肾中药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对老年痴呆症有独特疗效,且有助于增强记忆。这项研究从中医补养类方剂中选用主治“肾怯,神不足”的六味地黄丸。研究探讨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西医医学衰老论也已证实,衰老与记忆能力减退有关。科研人员进行了“六味地黄丸”增强记忆能力的药理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可改善学习记忆障碍,并有助于增强记忆,给药时间愈长,药效愈明显。
老年人选用有疗效保证的六味地黄丸,对治愈老年痴呆症是非常关键的。比如宛西制药生产的“仲景”牌浓缩六味地黄丸。虽然六味地黄丸的六味药材均出自名方,但是选用何处出产的药材,就代表着药效的区别。例如地黄、山药以河南产为品质最好;山茱萸以河南伏牛山出产为最佳。八百里伏牛山历来就有“天然药库”的美誉,宛西制药生产的“仲景”牌浓缩六味地黄丸就选材于此,所谓“药材好,药才好”。同传统剂型相比浓缩丸具有体积小、服用量小、携带方便的优点,深受老年朋友的欢迎。且不添加防腐剂,保持了中药的天然特色。再说,六味地黄丸价格也比较便宜,相比市场上动辄几十上百元的所谓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品来说,十几元的价格,一瓶可以吃8天,平均每天用药价才一元多,还是很经济的。
另外,掌握早期老年痴呆症状的识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改善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老年人平时要做到:
1、及时检查。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近期有遗忘现象,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检查就诊。
2、合理饮食。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应多吃些清淡的食物;如鱼类、蛋类、瘦肉、菌菇类食品及富含维生素的各种食物包括水果和蔬菜等,对增加抵抗力、提高记忆力都有帮助;
3、保护好牙齿。研究人员发现,青年时期缺牙不补,易患早老性痴呆。
4、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特别是文体活动,培养广泛爱好,而且力争做出一些成绩,不断加深兴趣。老年人要多同孙子孙女在一起,使自己似乎也回到童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用脑到老。
5、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糖尿病、中风等都会引起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和病情恶化。因此,患有此疾病的人应及时治疗。平时可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服用六味地黄丸进行以上疾病的辅助治疗及日常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