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小儿O型腿的预防一
小儿“O”型腿,是根据患者的两腿站立时所特有的形状而言,由于站立时两腿之间形成空间,很象字母O的样子,故称为“O”型腿,一些地方也称之为“罗圈腿”。该病是常见的佝偻病的一种特殊表现。
典型的“O”型腿,其弯曲部位可在大腿、膝部或小腿部,在站立的时候两下肢分开,主观上中间不能靠拢。在两脚并拢之后,两膝部之间空间超过三厘米。患者为了保持身体的重心平衡状态,走路时则呈现出左右摇摆的姿势,酷似鸭子走路,医学上称为“鸭步”。
在一些地方,患儿家人为了防止孩子出现这种难为情的疾病,常常把孩子包在被子里,双腿用带子捆起来,认为这种方法就可以杜绝“罗圈腿”的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靠这种方法预防是没有作用的。
之所以出现“O”型腿,并非走路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如果缺乏维生素D,就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钙的吸收障碍,出现骨质软化。当小儿站立、行走时,因双下肢长期负重而导致双下肢骨骼弯曲,形成了“O”型腿或者“X”型腿。出现这两种情况,有着发病时间上的差异:缺钙引起的佝偻病如果发生在患儿学走步前后,常出现“O”型腿;佝偻病发生在小儿会走后,则会出现“X”型腿(“X”型腿两膝部靠拢,两脚分开,两踝间距离超过三厘米)。无论“O”型腿还是“X”型腿,其缺钙的病理原因都是一样的。
小儿O型腿的预防二
该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但方法不是使用“捆绑”。从优生的角度来看,不仅不能捆绑,还要给宝宝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包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宽松一些,孩子在包内可以活动,双腿可以自由曲伸,这样才有利于宝宝发育。而预防“O”型腿要破除迷信,讲究科学,讲究有效方法,预防缺钙是防止发生后天形成“O”型腿的重要措施。
小儿O型腿的预防三
为了确定宝宝是不是缺钙,应该注意观察其发育情况。预防缺钙的关键,应该是早期发现缺钙、合理而足量的补钙。发现缺钙可以早期补钙,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缺钙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补充,即使是在母亲的怀孕期间也应该注意补钙。妇女在孕期钙的需要量大大增加,及时适量补钙是先天预防的重要途径,是防止出现先天性佝偻病与“O”型腿的关键措施。不过,要做到合理、适量补钙,就应该在大夫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补钙。
发现缺钙的途径很多,婴幼儿的常见缺钙症状有多汗、厌食偏食、婴儿湿疹、出牙不齐等。如果婴儿睡着以后枕部出汗较为明显(既使气温不高也出汗),夜间啼哭、惊叫、哭后出汗加重,部分儿童枕后头发稀少;厌食偏食,常常见幼儿吃饭不香,由于钙控制着各种营养素穿透细胞膜的能力,因此也控制着吸收营养素的能力。在人体消化液中含有大量的钙,当钙元素摄入不足时常常出现食欲不振,甚至智力低下与免疫功能下降等;婴儿湿疹也是缺钙的常见表现,该现象两岁前的婴儿比较多见,有的儿童发展成恶急性、慢性湿疹,或表现为异位性皮炎。婴儿湿疹的部位多多发于头顶、颜面、耳后,严重者常常遍及全身,这种情况补钙会有良好的效果;出牙不齐,当钙缺乏时常常出现。缺钙时牙床内质难以达到足够的坚硬程度,在咀嚼较硬食物的时候就很不容易。儿童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缺钙往往牙齿排列参差不齐或上下牙不对缝,咬合不正、牙齿松动,容易折断与过早脱落。
补钙要讲究科学方法。由于我国膳食结构因素,单纯靠膳食中补充足够的钙质比较困难。对于儿童佝偻病,在大夫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钙、磷、镁、氟等,对骨骼的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物补钙首选牛奶,对于母乳缺乏的幼儿,应该注重补充牛奶。鱼、芝麻、牡蛎、豆类、虾蟹类、蛋类、花生、海带等食品中,钙的含量都比较高,可以煮汤喂养幼儿,乳母也应适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