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到了,喝酒喝坏身子的人又该多起来了。”前几天,一位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大夫对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其实,不仅是春节,这些年来,
酒精肝等因喝酒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记者了解到,在我国,男性酒精肝患病率为6.36%,女性为0.36%;男性嗜酒人群酒精肝患病率为21.77%,女性嗜酒人群为1.26%;每日饮酒40克(一两多)达5年以上者,48%患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酒精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
肝炎的肝脏第二大杀手。 发病率上升的背景是饮酒率的增高。1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发布了全国首个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报告显示,我国居民目前的饮酒率为21%,与1991年相比增长了17.3%。其中,男性增加了12.8%,女性增加了73%。 其实,老百姓对于上述趋势并非毫无所知。但是,社交应酬必须有酒,工作后的放松离不开酒,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酒。怎么能喝酒不伤肝?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近年来,“解酒护肝”产品如“解酒护肝茶”、“解酒护肝片”等应运而生。 一名患者的故事 说起“解酒护肝”产品,我们可能都对这样的场景感到熟悉:某位成功男士整天在酒桌上应酬,旁人都替他担心,他却拿出某保健品说“没问题”———这是“解酒护肝”产品的典型宣传策略:酒照喝,肝也能保;其针对的人群,正是那些经常在外应酬的人。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记者遇到一位叫李明华(化名)的患者。他今年37岁,从21岁参加工作以来,几乎每天都要喝点酒,少则几两,多的时候1斤还不止。1999年,他在体检时发现肝脏有损伤,医生告诉他“不能再喝了”,可是,工作的需要、长期培养起来的习惯已经让他离不开酒了。偶然间,李明华发现了一种“解酒护肝茶”。广告里说这种茶是利用老字号药方,运用现代高科技生物技术研制而成的护肝产品,“酒前酒后各喝一包,能‘解酒护肝’”。于是,李明华买了这种茶,喝了很久。但是,运用“古代名方”的“高科技”产品没能护住他的肝。去年10月,他被确诊出患有严重的酒精性
肝硬化。现在,李明华一说起这件事就很激动:“这些‘解酒护肝’产品,除了让我放松警惕、耽误病情,一点用也没有。千万不要相信它们!” 谈起此事,西苑医院感染科主任赵兰才认为,“解酒护肝”的概念只是“迎合了长期过量饮酒者的心理需要”。 “解酒护肝”吸引不少人 西苑医院消化科的钟民大夫告诉记者,她认识的经常需要应酬的人几乎都尝试过“解酒护肝”产品,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缓解肝脏的负担。今年52岁、长期在酒桌上谈生意的张志斌(化名)先生就认为:“也不知道它们管不管用,反正就觉得吃总比不吃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解酒护肝”产品主要有片剂、胶囊、茶等,多是中药配方,甚至还有打出“彝族秘方”招牌的。伴随着产品的“丰富”,“解酒护肝”概念也是“深入人心”,不少长期喝酒的人都表示买过相关产品。可是,高“知名度”是否有相应的高“解酒护肝率”呢?钟民大夫表示,自己虽然不好评价“解酒护肝”产品的优劣,但确实遇到过不少“护肝”不成,最后发展成严重肝病的患者。著名肝病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斯崇文教授的回答就更明确了:“解酒护肝”的说法不科学。 “解酒护肝”的目的不能实现 钟民大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常喝酒的人可能多少会对自己的肝脏有些担心。但是,他们很少通过体检来“关心”自己的肝,往往只是希望喝酒之后不胃疼、不难受。但是,在专家们看来,无论是想保肝还是解酒,这些愿望恐怕都要落空。 一、解酒。专家指出:酒精进入人体后,会氧化为乙醛,一种叫乙醛脱氧酶2的物质负责将乙醛氧化为乙酸,最终分解成对人体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那些喝酒容易上头的人,正是因为体内缺少乙醛脱氧酶2,所以不适合喝酒。在中国人群中,乙醛脱氧酶2缺乏者约占1/3.但各种“解酒药”的成分多数只是兴奋剂、维生素与氨基酸等,提供的只是安慰、清醒和缓解头痛的作用,没办法增加乙醛脱氧酶2,“解酒护肝”产品也是一样,自然不能解酒。钟民大夫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找到真正的解酒办法。 二、护肝。没办法解酒,自然也就没办法护肝。因为酒精还在那里,就必然给肝脏造成负担甚至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