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什么是十二指肠炎?
十二指肠炎系指十二指肠的炎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也称非特异性十二指肠炎。由于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对十二指肠炎的诊断日趋增多,在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病例中,本病的发病率约占2.1~30.3%,发病多在球部,男女比例约为4∶1,患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占80%以上)。
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血和黑便,有时和十二指肠溃疡不易区别,单纯临床症状无法确诊,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疾患或慢性胰腺炎并存。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1.辨证分型治疗
本病治疗以健脾和胃为基本原则,但还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邪盛者应以法邪为急;虚证应以补虚为先;若虚实夹杂,当扶正法邪,并根据正邪盛衰,或以扶正为主,兼以法邪,或以法邪为主,兼以扶正。
(1)肝胃不和: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舒肝,香附、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川芎调和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如泛酸甚者,可加乌贼骨、浙贝、瓦楞子以敛酸、止酸和胃;或加左金丸、黄芪、竹茹以清泄肝热,和胃止痛。如疼痛较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加强理气止痛之功;如嗳气较频者加代储石、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2)肝胃郁热:治法:泄肝和胃。
方药:化肝煎加减。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芍药养阴敛肝;丹皮、桅子清泄肝热;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诸药相伍,可泄肝和胃。如肝郁较甚者,可加柴胡、郁金、香附以舒肝解郁,使火随郁泄;如络伤吐血,加白茅根、侧柏炭、生藕节、白及等以凉血止血;郁热伤阴,证见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如大便干结,加大黄或芦苔以通便泻热。
(3)湿热中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芩连温胆汤加减。方中黄茶、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和胃,积实、竹茹、陈皮理气降逆。如舌苔厚腻,湿热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增强化湿理气和中之功;胸脘胀闷者,加全瓜篓30g,以宽胸理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便导滞。
(4)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减。方中黄芪、甘草益气补中;饴糖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桂枝温通阳气,白芍补益阴血,配甘草缓急止痛;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益脾气,诸药相伍,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凑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如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力瓦楞子和胃止酸;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寒盛而痛甚,。区吐肢冷,可加用理中丸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5)胃阴不足: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方中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滋养胃阴;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敛阴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又可防止养阴药的腻隔之弊,诸药合用,共凑养阴益胃之功。如兼
有气虚,症见食纳减退,倦怠乏力,可加入太子参,甚则西洋参;如胃脘灼痛,固定不移,舌暗少津有瘀斑,或见呕血、便血者,为阴虚夹瘀,可加失笑散活血化瘀;如胃脘痞闷,纳呆作呕,大便不爽,为阴虚夹湿,加砂仁、厚朴、苡米,以燥湿和胃健脾。
(6)瘀血阻络:治法:化瘀通络和胃。
方药:手拈散合失笑散加减。方中五灵脂、蒲黄、没药活血化瘀止痛;元胡、香附理气止痛。诸药相伍,有化瘀通络之功。如痛甚如针刺刀割,可加入丹参、檀香、九香虫等活血止痛。
(7)寒热错杂:治法: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黄芪、黄连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辛开苦降以调其气机;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诸药相伍,寒热并用,辛苦并投,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症悉平。
中药:
(1)虚寒胃痛冲剂, 6g,2次/天,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气滞胃痛冲剂, 6g,2次/天,用于肝胃不和型十二指肠炎;瘀血胃痛冲剂, 6g,2次/日,用于瘀阻胃络型十二指肠炎。
(2)马齿苋、辣蓼各30g,水煎服。应用于十二指肠炎属湿热证者。
(3)乌芨散(乌贼骨粉2g、白芨粉2g,每次0.5~1.0g,每日3~4次。应用于十二指肠炎伴黑便或呕血者。
(4)白胡椒、肉桂各6g,共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炎。忌食生冷。
(5)桃仁、五灵脂(火煨制)各等分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用于胃络瘀血型十二指肠炎。
(6)百合、丹参各30g,乌药、良姜、香附各9g,檀香6g,砂仁3g,水煎服,适用于长期难愈胃痛,虚实寒热夹杂者。
针灸:
1、体针:取足三里、内关、中脘。肝气犯胃加期门、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章门;泛酸加太冲。耳针取十二指肠、小肠、脾、胃、交感、神门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2、拔火罐:脾胃虚寒型的十二指肠炎可于神阙、中脘、关元穴处拔火罐。
什么是结肠炎?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粘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甚则大便秘结、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时而腹泻时而便秘,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
结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
本病起病多数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偶呈急性暴发,临床表现:
(1)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腹痛: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可涉及全腹有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
(3)便秘,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怎样诊断结肠炎
在日常生活中结肠炎是比较好确认,如有腹泻大便不成形、腹痛、肠鸣、便秘、粘液便及脓血便,此病刚开始服用磺胺类及抗生素药物可控制病情,多次复发后,用此药疗效甚微,应到当地医院请专科医生帮助诊断.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结合我国情况拟定3试行诊断标淮:
(1)溃疡性结肠炎需先排除细菌性痢疾、阿迷巴性结肠炎等病因明确的结肠炎.
(2)具有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脓液等典型的临床表现,至少有结肠镜"X光线"的特征性改变中的一项。
(3)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结肠镜或X光表现或粘膜活检组织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