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肛肠病 > 结肠炎 > 正文

伪膜性结肠炎症状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9-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迄今为止,PMC为CD感染的最严重形式,死亡率较高,死亡原因与诊断不及时和原发病加重有关[5~7],故临床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或停用抗生素数周内,出现不明原因腹泻,应高度警惕PMC的可能,应及时停用抗生素,并作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经综合处理后,多数PMC患者可治愈或自愈,但对于严重感染者,可更换抗生素种类,或同时加用万古霉素等药,以缓解本病症状。同时要对病房住室定期消毒,对PMC患者实施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伪膜性结肠炎症状的资料证实,本组发病以应用青霉素、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先锋霉素V、红霉素病例较多见,患者发病与用药剂量及时间无关,发病原因似与个体差异相关性较大,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患者粪便中检出伪膜者,PMC可确诊,内镜检查亦有助于确诊,粪便中未发现伪膜者,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具有特异性意义,诊断价值高,且可早期发现,利于临床早期治疗及康复。对可疑PMC病例,ELISA及内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亦不可轻易排除PMC可能,可按PMC给以试验治疗,观察疗效及预后。临床观察表明,思密达对于肠粘膜的修复及清除细胞毒素,具有良好的作用,疗效可靠,应用安全。
  临床观察表明,17例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患儿均为CD引发,发病率高达 100%。显示出CD仍为PMC最常见的致病因素。研究证实,机体从外源中获得或机体内已存在有CD病菌;抗生素应用过程中机体出现菌群失调;CD产生的细胞毒素的作用及免疫力低下的婴幼儿、老年患者等为诱发PMC的主要病因[3]。本文资料显示,婴幼儿占发病人数的76.5%,表明免疫功能低下为罹患本病的重要因素,与文献报告一致[4]。
  3 讨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人体正常菌群之一,成人多不产生毒素,新生儿粪便中可检出CD细胞毒素,但因新生儿肠粘膜中缺乏该毒素受体而不致引发疾病。仅当机体应用抗生素或机体免疫力降低时,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伪膜性小肠结肠炎(PMC)。
  2 结果参阅《实用儿科学》及《实用内科学》中伪膜性肠炎的诊断标准: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凡粪便加入生理盐水观察到伪膜漂浮其上;乙状结肠镜检查见伪膜性结肠炎改变;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粪便上清液,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细胞毒素阳性,符合以上三项之一者即确诊为伪膜性小肠结肠炎(PMC)[1,2]。17例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患儿均确诊为PMC,其中~3岁占13例,~14岁4例。经停用原来抗生素,给以上述综合治疗后,全组病例分别于3~10 d后,腹泻症状缓解,其中3~5 d后缓解13例,1周后缓解3例,1例白血病患儿,因病情加重死亡。
  1.5 治疗思密达(3~12) g/次,(2~3)次/d,空腹冲服,连用7~10 d。支持疗法:转移因子口服,丙种球蛋白肌注或白蛋白静脉滴注,输血浆等。停用原来抗生素,改用万古霉素口服,每日50 mg/kg分4次口服。甲硝唑每日(10~40) mg/kg静脉滴注。住室彻底消毒,隔离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1.4 内镜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粘膜红斑水肿,6例于乙状结肠,7例于乙状结肠、降结肠,3例于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1例于降结肠处可见粘膜红斑水肿。其中粘膜层坏死13例中,12例见有黄白色伪膜,6例粘膜下层裸露,可见出血,3例降结肠、横结肠见有散在性溃疡糜烂。
  血浆白蛋白<34 g/L者占14例,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IgG 3.2~7.6 g/L,IgA 0.03~2.3 g/L。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粪便12例,8例检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细胞毒素。
  1.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增高,范围在12~20×109/L,中性分类 0.7~0.8。粪常规及培养:取患者少许粪便置入生理盐水中混合,17例见有伪膜漂浮液面,粪涂片15例具有中等量红细胞、白细胞,革兰氏染色6例阳性,普通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1.2 临床表现14例临床症状出现于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4~10 d,3例出现于12~14 d,平均为6 d。17例均出现程度不等的腹泻,其中水样便12例,糊状便3例,粘液便2例,大便带血者9例,17例粪便中见有漂浮膜状物。全组病例均伴有腹痛、腹胀。发热者共15例,体温在38~39.5 ℃之间。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年龄:~3岁13例,~14岁4例。原发疾病:肺部感染9例,败血症3例,颅内感染2例,白血病1例。全组病例均有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药物史,其中青霉素7例次,氨苄青霉素6例次,氧哌嗪青霉素6例次,羧苄青霉素5例次,林可霉素8例次,红霉素7例次,先锋霉素V 6例次。
  抗生素;伪膜性小肠结肠炎;我院自1992年以来,诊治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患儿17例,均确诊为伪膜性小肠结肠炎(PMC),现分析报告如下: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症状:探讨伪膜性小肠结肠炎(PMC)的发病机制、病因、以及伪膜性结肠炎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价PMC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法的效果。伪膜性小肠结肠炎症状检测方法:应用内镜检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7例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患儿进行检查。伪膜性小肠结肠炎症状治疗:停用原来抗生素,应用甲硝唑、万古霉素等药物,辅以思密达及输血浆、白蛋白等综合治疗。结肠炎症状治疗结果 17例均确诊为PMC,青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V、红霉素为主要致病原。其中婴幼儿占发病总数的76.5%。3~5 d后缓解13例,1周后缓解3例,1例白血病患儿因病情加重死亡。结论:免疫功能低下为致病重要因素。内镜检查及ELISA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伪膜性小肠结肠炎的机制以及伪膜性结肠炎症状: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