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肛肠病 > 结肠炎 > 正文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柏、红花、三棱、莪术各6g,黄连、丹参各3g,大黄2g。呕吐加姜半夏、旋覆花、代赭石;腹痛加金铃子、延胡索。

  辨证选方1.热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本病的治疗可按脏腑气血进行辨证,急性期重在祛邪,恢复期重在补虚。由于血瘀为其主要病机,故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始终。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治疗上,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恢复期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
  治 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医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法与方药:
  6.自发性胃穿孔:多由于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引起,常见于胃大弯近贲门处。病儿生后3~5天突然进行性腹胀,伴呕吐、呼吸困难和发绀,X线平片腹部仅见气腹,无肠壁积气或肠管胀气。
  5.新生儿出血症:生后2~5天出现,可以胃肠道出血为主,需鉴别。本病有生后未给予维生素K注射史,无腹胀,X线片也无肠道充气和肠壁积气,维生素K治疗有效。
  4.先天性巨结肠:有腹胀,X线片上有小肠、结肠充气影,需与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前者有便秘史,无血便,X线片动态观察无肠壁积气征。
  3.肠扭转:此时机械性肠梗阻症状重,呕吐频繁,腹部X线平片示十二指肠梗阻影像,腹部阴影密度均匀增深,并存在不规则多形气体影,无明显充气扩张的肠曲。
  2.机械性肠梗阻:X线腹平片上液平面的跨度较大,肠壁较薄,无肠壁间隙增宽模糊,无肠壁积气,再结合临床不难区别。
  鉴别诊断1.中毒性肠麻痹:当原发病为腹泻或败血症时,易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误诊为中毒性肠麻痹,但后者无便血,X线片上无肠壁间积气等。
  粪便和血培养可阳性,以杆菌多见。
  便隐血试验阳性。
  2 血气分析可有代谢性酸中毒。
  1.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升高或减低。
  实验室诊断:
  影象诊断:X线检查:以小肠扩张为主要表现,伴多个细小液平面,肠曲排列紊乱,肠壁间隔增宽。肠壁间积气,呈多囊状、细条状或环状透亮影。胃壁和结肠壁也可有积气。门静脉积气,自肝门向肝内呈树枝样充气影。肠穿孔时出现气腹。
  4.全身症状:早期可有反应差、嗜睡、体温不稳、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大多数病儿病情进展快,很快出现较重的感染中毒症状,精神萎靡、体温不升、青紫或苍白、四肢凉、休克、酸中毒,甚至频繁呼吸暂停、呼吸衰竭、DIC、败血症及肠穿孔而死亡。
  3.便血:轻者仅为大便潜血阳性,重者则为果酱样或鲜血便。
  2.呕吐:呕吐物带胆汁或咖啡样物。无呕吐的患儿常可自胃中抽出含胆汁或带咖啡样胃内容物。
  症 状:1.腹胀:常为首发症状,伴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西医诊断病 史:常发生于生后3~10天。
  分析:本证多由于病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脾胃运化无力,气血来源不足,故见面色huang白,倦怠乏力等症。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滞,故在气虚的同时,亦可见血瘀之象。
  2.气血亏虚主证:为本病恢复期,上述临床表现明显缓解,见面色huang白,倦怠乏力,腹胀,唇舌色淡,苔薄白,脉细数,指纹沉稳色淡。
  分析:本证多由邪热蕴于大肠,热伤血络而致。热蕴于内,故见发热。热伤阴络,血不循经,故见便血。胃肠湿热,运化失常,故见腹泻,腹胀等症。血溢脉外而成瘀血,瘀血阻滞而见腹痛等血瘀之象。
  1.热毒蕴结主证:腹泻,便血,发热,腹胀,腹痛,呕吐,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舌质红或暗紫,舌苔黄腻。
  本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气血亏虚,病情轻重悬殊,进展迅速,临证首先应辨别虚实。恨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常将其分为以下两种证候类型。
  诊 断中医诊断辨 证:
  病机探微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内虚,感受热邪所致。热毒内蕴,下移大肠,灼伤阴络,致血不循经,妄动妄行,胃肠功能障碍,血从大便而下。热邪耗伤津血,血少津枯,影响血的运行,血阻脉络而成瘀血。病久气血乏源,而见气虚之证。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有关。
  病 因西医病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因:①肠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②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③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定义及释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于多种引起肠粘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中医病名呕吐,便血。

上一篇:结肠炎发病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