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神经系统 > 焦虑症 > 正文

焦虑症表现的症状及治疗的方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

刘协和

  一、正常心理反应与精神病理综合征
  情绪低落和紧张不安是人类常见的两种情绪反应,每当亲人离丧,身染重病,或事业遭受挫折时,往往感到心情压抑,伤感或沮丧,出现抑郁反应;而在处境危险,面临威胁,或对即将发生的事件捉摸不定时,便会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产生焦虑反应。抑郁是对已经遭受不幸的消极心理,如婚姻破裂,考试失败,持续时间可能较长而焦虑则是对尚未发生,预期将会出现事件的紧张心情,如手术前夕,或慈母倚门时的心态;手术过后,或游子归家,紧张不安也就会很快消失。患躯体疾病时,慢性病多伴有抑郁情绪,而原因未明的急性疼痛则可引起严重焦虑。
  在下述情况之一出现的抑郁和焦虑,则应想到精神病理综合征——抑郁症或焦虑症:(1) 没有明显的心理的或躯体的原因而有持续较久的情绪低落(2周以上)或紧张不安(6个月以上);或反复发生短暂的惊慌恐惧;(2) 有一定的心理或躯体诱因作前导,但引起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严重而持久;特别是诱因已经消失,而情感障碍并无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时;(3) 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工作,学习或社会交往;(4) 除情感障碍外,同时还有认知,行为等偏离正常;如: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反复自伤或试图自杀等。
  二、典型与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可大致区分为抑郁发作和恶劣心境两种临床表现,焦虑症则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其临床特征各不相同,典型的症状识别并不困难,但不典型的病例颇为常见,例如:
  1.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的抑郁症: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或兴趣丧失,缺乏乐趣,是抑郁发作的两组基本症状。但许多病人并不主动向医生吐露抑郁心境,而是诉述胃肠不适,食欲缺乏,或部位不定,性质模糊的疼痛;一些病人虽有不愉快的表情,但往往被医生理解为对躯体不适的自然反应,未予重视。恶劣心境则以慢性 (病程2年以上)程度较轻的抑郁症状为其基本特征,常主诉为头痛头昏,睡眠不佳,四肢无力等躯体不适,如仔细了解,并不难发现在其躯体症状的后面,存在着长期的心情沮丧和兴趣缺乏。
  2.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的焦虑症:广泛性(不局限于任何特殊情境)和持续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以及相伴随的颤抖、肌肉紧张、出汗、头晕、心悸等植物神经症状是广泛性焦虑的典型特征。一些病人突出头晕,心悸等躯体不适,作为主诉前来就诊。惊恐发作是急性焦虑症的基本特征,常突然发生心悸、胸痛、气急、头晕、哽咽感;并常伴有濒死感,不真实感,害怕失控或发疯,急切求得帮助。但伴发的症状往往被病人或医生所忽视。
  3.抑郁与焦虑合并:虽然抑郁和焦虑是两类不同的精神病理综合征,但两者可以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存在,约 60% 以上的抑郁症常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而焦虑症伴有持续的情绪低落者并不多见,抑郁和焦虑症状都很明显的病例,称为焦虑性抑郁,是抑郁症中的一种亚型。
  三、漏诊和误诊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在人群中都有大量抑郁症和焦虑症病例没有被识别出来,漏诊的原因可能有:(1)病人不认为自己有精神障碍,不来找医生;(2)就医者强调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使医生把抑郁和焦虑情绪理解为正常人的心理反应;(3) 当就医者突出某些躯体不适,以此作为主诉,前往全科医师或某专科医师处求治,则可造成误诊。
  四、治疗的误区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处理共同原则是:(1)尽早开始治疗,防止疾病慢性化;(2)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两者不宜偏废;(3)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采用抗抑郁剂,如三环类,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阻滞剂等;而治疗焦虑症则应选用苯二氮?类抗焦虑剂;(4)治疗时间应充分,在症状控制之后,应继续治疗;一般病例整个治疗时间不应短于3年,有的病例甚至需要终身服药巩固,以防复发。但不少人对这两种病的治疗往往存在一些误解。最常见的是:(1)认为“心病要用心药医”,担心药物有副反应,不愿采用药物治疗,更拒绝长期服药巩固;(2)对抑郁和焦虑两类症状混淆不清,不能针对症状选择用药;(3)用药剂量偏低,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4)对药物起效较慢一般都要在达到治疗剂量后1~2周,甚至4周以上才开始显效认识不足,用药不到1周,甚至还没达到有效剂量,便认为该药无效,匆忙停药或改药;(5)用一种药物无效,便怀疑诊断是否正确,不能坚持改用另一种药物治疗;(6)治疗见效便立即减低剂量或停药,往往导致复发;多次复发,疗效逐渐下降,可演变为慢性难治的病例。
  抑郁症和焦虑症在目前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的两种常见病,只要能正确识别,按照治疗原则作出恰当处理,预后大多是良好的。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