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 用茵陈蒿汤或茵陈四苓散。虚寒胃痛加
佛手、煅瓦楞之类。久泻可加赤石脂、石榴皮之类。久痢可加
木香、
白芍、
当归之类。
[治法] 清热利湿。
[病机] 外感湿热之邪及饮食不节、脾不运化、湿热酝酿、中焦之气阻滞,湿热内蕴于脾胃,可影响肝胆的疏泄作用。
④湿热蕴脾证[症状] 以巩膜及全身发黄,不思饮食,身体倦怠,小便赤黄为主证。或有皮肤发痒,脘胁痞胀,口渴口苦,发热,大便稀薄,舌苔黄腻,脉濡数。急性传染性
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
胆囊炎等可见此证。
肝胃不合[方药] 用胃苓汤。若舌质胖嫩而脉虚,是脾虚湿困,宜健脾去湿,用五苓四君汤。
[治法] 运脾化湿。
[病机] 多因淋雨受寒,多食生冷,水中作业或住处潮湿等,使寒湿之邪内侵于脾。脾阳为湿所困,气机不畅,湿浊阻碍了脾的运化功能。
③寒湿困脾证[症状] 以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口淡或粘,头重如裹,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脉缓为主证。或有恶心欲吐、喜热饮、懒说懒动或浮肿、泄泻、白带多等症。急、慢性肠
胃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可见此证。
[方药] 用理中汤加减。
[治法] 温运中和(温中健脾)。
[病机] 多由饮食失调,水湿伤脾;或其他慢
性病损伤脾的阳气,以致脾阳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②脾阳虚弱证[症状] 以面黄少华,脘
腹痛而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倦怠无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尿少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弱为主证。或有胃脘胀痛,口泛清水,久泻久痢,肌肉消瘦等症。慢性
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
肝硬化、慢性
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可见此证。
肝胃不合[方药]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脾不统血皮肤有
紫癜的加当归、熟地、仙鹤草等。
[治法] 补中益气(升阳补气)。
[病机] 因饮食失调,水湿困阻,或过于思虑劳倦,或其他慢性疾患病程较久,损伤脾气,以致形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营养不足,脾胃气虚。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
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
肠结核、
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
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
胃下垂,肾下垂,脱肛,
子宫脱垂等症。
所谓肝胃不合即为我们所说的肠胃有问题,大致在中医上又分以下几种;脾病证治①脾气虚弱证[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脾与胃相为表里,同司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能接受和初步消化饮食物)。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及运送营养水液等)。互相配合完成后天给养任务。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均能影响胃的功能,而发生病变。
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胃主纳食,胃宜降宜和,脾宜升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