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本组平均通过时间(MTT)是指血流从动脉流入到从静脉流出的平均时间。本组正常组MTT为(12±2)s,肿瘤组(8±4)s明显低于正常组。可能由于肿瘤内存在大小不一的动静、动门脉等毛细血管的直接通路,均使MTT缩短。
在观察1例随诊发现,虽然肝灌注量较之周围略有减少,但HAF高达77.3%,栓塞治疗后碘油聚集良好。所以笔者认为对于评估栓塞疗效,可能要同时兼顾考虑参数BF、HAF两个参数。
肿瘤的血容量(BV)是指血管床在单位肝组织中所占的比例。在Pefusion 3软件中,根据 BV=BF×MTT,理论是上受两个参数的影响,可以综合反映肿瘤的血供情况及内部血流状态。理论上新生肿瘤血管细而不规则,当造影剂通过这些小血管时,血流受阻,造成肿瘤内造影剂堆,造成BV的增加,但在本组病例中正常组与肿瘤组间BV绝对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所应用的造影剂分子量大小有关。
由于计算模型的不同,肝灌注病例中肝血流灌注量(HBF)理论上为肝动脉血流与门脉血流的之和。本组病例肿瘤组为(344.52±95.42)ml/(100ml·min),明显高于正常组(131.31±38.25)ml/(100ml·min)。多组研究发现,肝脏恶性肿瘤,较之门脉灌注量的变化,肝动脉灌注量增加,导致肝总灌注量的增加,同时肝灌注量的增加有利于隐匿性恶性病灶的发现。以往的研究提示动脉灌注量的绝对值增加提示恶性病变,本组利用HAF×HAI模拟计算肝动脉灌注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门脉灌注量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研究已表明,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形成的前提和基础,Papadumitriouv等[4]发现,快速生长型肿瘤的微血管直径是慢速生长型肿瘤和正常微血管瘤的5倍。肿瘤血管的生成可能是导致灌注量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但肿瘤血流量的变化同时受血供变化及肿瘤血管分布的双重影响。
表面通透性(PS)是指造影剂 经由毛细血管内皮进入细胞间隙的单向传输速率,单位是ml/(100ml·min)。多组研究表明,脑肿瘤一个显着特点是正常血脑屏障的破坏,造成肿瘤血管通透性增高,PS明显升高。MR肿瘤灌注研究发现,肿瘤的PS值与MVD亦有很好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新生毛细血管内皮发育不良,血管通透性增加。但在本组病例中,肿瘤组PS虽大于正常组PS值,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这亦可能与我们所应用的造影剂分子量大小有关。
Miles等[5,6]认为新生肿瘤血管产生微血管密度(MVD),虽然在影像上不能直接到微血管,但可以从组织灌注方面发现相关信息。在本组病例中,肝癌与周围肝组织相比,灌注量明显增高达7例,灌注量相近2例,灌注量较之周围减少的有4例。代表肿瘤血管生成的参数MVD与肿瘤的直径呈负相关,本组肿瘤直径均较大,可以解释以上出现的现象,另外肿瘤质地硬,纤维成分少;分化良,结构少;脂肪变性都可能是造成肿瘤内部血流量减少的原因。在另一组研究亦证实,脂肪肝的灌注量较之正常组明显减低。从某个角度论证,参数BF有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的可能。
众所周知,MVD是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的“金标准”,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明显相关。相关MRI研究[6]发现PV和PS与肿瘤的肿瘤MVD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遗憾的是在本组研究中未发现此规律,可能与上面所提及的对比剂分子量大小有很大关系。多组研究发现对于大分子造影剂,因其具有较大的分子量,很少能通过正常的内皮细胞间隙,从而可能较好地估计肝内的血浆容量和通透性。对于我们通常临床普遍应用的小分子造影剂则效果不佳,因为小分子造影剂亦能顺利通过正常血管内皮进入细胞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