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因本病的病变范围多较广泛,很难一次性彻底治愈,息肉恶变的概率较小,故对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以长期观察。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予以手术治疗:(1)发生急性肠套叠并有明显肠梗阻或反复发生肠套叠的;(2)反复发作较大量消化道出血者;(3)孤立的较大息肉或多发息肉集中于某一肠段的。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解除临床症状而不是根治,故对较大的孤立息肉可行息肉摘除,对密集于某一肠段的息肉可做部分肠切除[3]。手术应尽量多保留肠管的长度,以防日后需再次肠切除时致短肠综合征的发生。对于结肠、胃及高位小肠的少数息肉可经内镜直视下摘除。无论何种术式,术后均应长期随访。
讨论黑斑息肉综合症本病的临床有3大特征,(1)色素斑沉着:多发现于童年期,一般在25~30岁以后皮肤色素沉着有逐渐消退的现象,但黏膜的色素斑则终生不退;典型分布区在口腔颊黏膜、口唇周围、手指手掌及足趾足底,四肢出现的色素斑往往两侧对称;颜色为黑色、棕褐色或黑褐色如洒墨点状,直径约0?2~0?5mm,边界清楚,不高出皮肤或黏膜表面,无毛发或血管附着。(2)胃肠道息肉:息肉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但多发于小肠,特别是空肠及回肠,其次为结肠、直肠、胃及十二指肠,亦可见于阑尾;息肉的大小、数目不一,一般为数10个。(3)遗传及家族性: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方式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单一多效基因传递[1];家族中发病率为30%~50%[2];越代现象和散发病例较多见。患者可同时有其他部位先天性畸形。在诊断黑斑息肉综合症方面,X线钡剂造影有重要帮助,但直径小于0?5cm且散在的息肉有时不易发现,所以对具备上述特征的患者即使X线造影阴性也不能排除诊断。纤光内镜检查对可疑病例能进一步确定诊断。若手术中发现肠套叠,特别是小肠小肠型者,应探查全部胃肠道有时可发现本病。另外,对全部可疑病例,均应仔细检查特定部位的皮肤黏膜有无色素斑沉着,并详细询问有关黑斑息肉综合症家族史,对诊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