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皮肤病 > 黑斑 > 正文

长黑斑是什么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09-0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根据医师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皮层薄、皮肤脆弱型的人,皮肤保湿性较差,皮下血管多,容易长黑斑。黑斑的成因包括:     长黑斑是什么1. 内在因素:女性怀孕、避孕、来经、停经等体内荷尔蒙变化加速麦拉宁(melanin)色素聚集,在颜面或肢体表皮形成黑斑,怀孕斑产后多自然消失,少数残留下来。一般人工作压力大、情绪不佳、熬夜等,也会使体内荷尔蒙变化而生黑斑。     长黑斑是什么2. 外在因素:皮肤长时间曝晒阳光下,承受紫外线破坏而产生表皮黑斑。清洁不当、使用不当化妆品及过度化妆、热灼、外伤等,也易生长黑斑。     长黑斑是什么3. 遗传及皮肤特质:有些家族性遗传体质,容易长黑斑,有人则因皮质过敏,或容易接收黑色素后沉着,而形成黑斑。部份女性皮层较薄,容易受外在因素干扰产生微血管增生,进而形成黑斑。     长黑斑是什么4. 老化性因素:年华老去会生长老人斑,通常四十岁以后年龄的人多少会有老人斑,另有过度曝晒致皮肤老化者、患有内科疾病或皮肤疾病造成皮肤机能老化,亦会浮现斑点。 黑斑是由于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随着药物的代谢、时间的推迟、你脸上的黑斑会逐渐消退,甚至完全消失,千万不要急着上美容院进行化学剥脱治疗,这对你的皮肤有害。 一、黑斑通常在25岁以后容易出现,是后天性的。黑斑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使用劣质化妆品,其所含色素防腐剂,与汗水相混合,侵入皮肤内层,加速了黑斑的产生。 ??2.人体长期劳累,皮肤会紧张疲倦,血液偏酸,新陈代谢减缓,皮肤将无法取得充足的养分;角质层因缺乏水分而导致皮肤黯然无光。 ??3.怀孕时母体为了保护胎儿在子宫内的安全,大量分泌黄体素,有部分孕妇面部可出现黑斑,但一般在分娩后逐渐消失。如果在怀孕期间多吃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及豆浆、牛奶,每天定时排便,并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情绪,也可使黑斑及时消退。 ??4.用脑过度,日晒过多都是黑斑增多的原因。随年龄的增长,皮肤的老化,黑色素细胞过多地分泌,也会使皮肤变黑。    ??二、预防的方法:避免过长时间的日晒,在日晒前于脸上搽防晒膏。服用维生素C,它具有退色作用。选择营养性食物,注意适量的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心胸开朗,都能起到预防黑斑和使黑斑减退的作用。 女人都是很爱美的。怕自己变丑陋。这里我有几点小常识供大家参考,希望蓝月的朋友能用得上。 1.桃花粉去斑 桃花,冬瓜种子,蜂蜜各适量.桃花阴干和干燥冬瓜种子同量混合研为细末,加入蜂蜜调匀,睡前涂患部,晨起洗净很有效. 2.冬瓜去斑美容 冬瓜一个. 刮去皮,切成薄片,用半酒半水将冬瓜煮烂,待冬瓜烂时,搅烂滤去渣,再用文火将冬瓜汁煎成膏状(忌用铁器,可用沙锅),放入杯中,盖好.每晚洗脸后睡前涂患部,次日清晨洗去.两个月后.脸色莹洁可爱,有美颜功效. 3.皮肤粗黑:靠化妆品增白皮肤,只能一时掩饰,治表不治本,现向你介绍一种治表治本能使皮肤增白而真白的妙方,既简单又有特效:用白醋甘油按5:1混合,常擦皮肤(一日二三次)能使皮肤湿润,减少黑色素沉积,一月后皮肤即细腻白嫩,洁净光滑富有弹性,充满美感。(此方对遗传黑皮肤均有效). 还有青瓜汁+鸡蛋清。这个应该蛮好的:)大家试试。 4.除雀斑:杏仁(药店有售)5钱,研成细粉,用鸡蛋清调匀,每晚睡前涂面部,次日清晨用温水洗去,一日一次,10-15日显效,以后不发. 5.黄褐班蝴蝶斑:冬瓜汁白醋等量,调匀涂面部,一日2-3次,涂后过10分钟洗去.连用半月即可除净. 6.除面部色素斑:鲜西红柿汁蜂蜜,按5:1混合,涂面部,过10分钟后洗净,连用10-15日,能使黑色素分解,皮 肤变白红润. 怎样消除雀斑? 药物治疗:辅助用药可口服维生素C,1次0.2~0.4g,1日3次;或维生素E,1次50mg,1日3次,连续数月。中成药可选六味地黄丸,其滋阴补肾,蜜丸1次1丸,片剂1次8片,胶囊1次8粒,均1日2次,有一定疗效。近年来应用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治疗雀斑,也有较好疗效,但仅限于比较表浅的雀斑。 日常生活:应注意避光,防止日光直射面部,外出时应戴个遮阳帽或打旱伞,也可在暴露部位外涂防晒膏. 用半只番茄绞碎至糊状,再加两滴甘油,放入冰箱,每天敷脸上一次,坚持一段时间雀斑自然隐退~!!我试过了,效果不错~!! 要多吃含维C的果蔬定期到美容院做祛斑护理、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雀斑皮肤多居干性、选用乳剂或杏仁密等化妆品、滋润皮肤、夏季避光日晒。 自制面膜; 白茯苓研磨;用蜜调和每夜敷面。

上一篇:黑斑病防治
下一篇:黑色素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