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化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销需之间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塞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隐性冠心病 一、隐性冠心病是不易被人察觉的“杀手” 患者平时无症状,自己也不知道已患病。但当跑步、饮酒、过劳、激动、过度吸烟、严重失眠、突遭雨淋、长途旅行或性生活至心脏停搏,或者在此基础上引起冠状动脉栓塞,造成大片心肌坏死,这种病症常能引起猝死。 隐性冠心病患者在安静时做心电图检查,有异常的现象不到1/3。所以,在安静时心电图正常者并不一定没有冠心病,必要时应做诱发试验。正因为冠心病一般无症状,故多数人均未采取防范措施,甚至照样去干那些超出自己体力和精力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近年来,随着对隐性冠心病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医学专家发现了一些可诱发隐性冠心病的危险信号,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少活动、情绪紧张和过分激动等。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 0.9毫摩/升(35毫克/分升)、糖尿病,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重度肥胖(超重≥30%)。除性别与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治疗或预防。 1.血压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目前强调在抗高血压治疗时需同时注意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因为血压升高易伴有高血脂、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心电图不正常。 2.降低血清胆固醇实验表明,只有维持较长时间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才能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中医诊疗网建议主要通过非药物途径在人群中预防血脂升高。首先,应广泛开展卫生宣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当总胆固醇在5.2~6.21毫摩/升(200~239毫克/分升)或(和)LDL-C为3.4~4.1毫摩/升(130~159毫克/分升)时,可采取非药物的干预,总胆固醇≥6.24毫摩/升(240毫克/分升)的高胆固醇血症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 3.宣传戒烟和劝阻不吸烟应采取各种措施向无烟社会迈进,例如,禁止青少年吸烟,提倡中年人戒烟,劝告老年人少吸或吸低毒烟等。 4.减肥 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运动量,超重和肥胖者应减少热量。但通过极低的热量摄入或完全饥饿以达到迅速减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此外,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故冠心病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重点应注意不使儿童过胖,预防血压升高及阻止儿童成为烟民。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卫生教育,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进展,药物或手术防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不全或严重
心律失常,对再梗死或猝死高危险者尽量减少易患因素。 1、通过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和家属对冠心病有所认识,在防治该病时给予积极的配合。 2、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发展或促其消退。 3、合理安排膳食。合理膳食以降低总脂肪、饱和性脂肪和胆固醇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如血脂水平明显异常,可选用血脂调节剂。 4、力劝吸烟者戒烟。吸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这些可使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易诱发再梗死。 5、参加体力活动和锻炼。 6、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应予以适当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