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
为了遏制这一心血管病高峰的到来,保证人民健康,保证下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控制整个人群的血压水平,已刻不容缓。
为了迎接这一严峻挑战,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高血压防治的科技含量,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国内行政管理、预防医学、心血管、肾脏、内分泌和妇产科专家,共同讨论、总结、分析近年来国际、国内高血压病的防治经验及流行病学、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科研成果,参考《1999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和《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六次报告》,撰写《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我国的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标准进行自1959年以来的第五次全面修改。目的是根据我国当前的条件和国际上的共识,指导内科及心血管专业医生防治高血压病。
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在于降低血压本身,还在于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是多因素的,因此,高血压的治疗还应包括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其它危险因素的治疗。虽然严重高血压造成的死亡率和罹患率最高,但人群中轻、中度高血压的影响面最广,故防治应以此为重点。在高血压的诊断和分层方面,本指南采纳了《1999年WHO/ISH指南》的标准,使我国的高血压防治既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经验又与国际接轨。
高血压是多因素疾病,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遗传、社会和个性背景,因人而异地作最佳选择。本指南仅供原则性指导,非指令性规定。
1.1国外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
回顾国外高血压流行病学的演变历程,分析其规律,有助于我国制定防治方针。
1.1.1发达国家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学的演变历程
发达国家中,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流行情况随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1期又称瘟疫期。在工业化发展之前,生产、生活水平不高,人群中的主要问题是传染病、饥荒和营养缺乏,心血管病仅占5%-10%,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
第2期随着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染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的改进,上述疾病发病率下降。人口平均年龄增长,饮食结构改变,盐摄入量增高,以致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损害和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因高血压病未能有效控制,人群中10%-30%死于上述心血管病,如目前的非洲、北亚和部分南美地区。
第3期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加,生活逐渐富裕,食物中脂肪和热量增加,交通发达,体力活动减少,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提早出现于55-60岁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占35%-65%,人群平均寿命下降,如东欧。
第4期由于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是公共卫生问题,号召全社会防治其危险因素,随着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进步,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降至50%以下,且多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目前北美、西欧和澳、新等地区和国家正处于此一阶段。
1.1.2发展中国家面临心血管病大流行
多数发展中国家亦基本上按上述四阶段发展。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使出生率与平均寿命同步增长;加之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增加,足以购买各种食物,但平衡膳食,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知识不够普及,摄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紧张,吸烟、饮酒无节制,遂使心血管病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预测心血管病将在亚洲、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某些地区大规模流行。印度1990年非传染性疾病占总死因的29%,据预测至2020年将升至57%。中国将由58%升至2020年的79%,其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年后,心血管病将在发展中国家流行,其中主要是脑卒中和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