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降压,是单用一种药,还是一开始就联合用药,且哪几种药联合效果更好?日前,在第57届美国心脏病年会(ACC)上备受瞩目的ACCOMPLISH(对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联合治疗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研究结果公布,回答了上述问题。
据悉,该研究首次比较了两种联合治疗方案作为初始治疗,对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影响。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与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联合治疗,与贝那普利加利尿剂的方案相比,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事件的发生。该研究主要负责人、瑞典哥德堡大学的比约·达霍夫教授介绍,ACCOMPLISH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共纳入美国和欧洲约550个中心11462名具有心血管事件高风险的高血压患者。该研究的血压控制率是目前为止所有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最高的,在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压达标率就达到73%。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已推荐患者从固定剂量复方开始治疗,但中国的临床医生仍习惯从单药开始,通常为利尿剂,在未能达标的情况下再加用不同种类药物以进一步降压。但是,单药治疗的达标率往往不能令人满意。ACCOMPLISH研究结果是采用联合用药作为初始治疗的有利证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戚文航指出,下列两类患者初始治疗时应选择联合用药:一是收缩压在160毫米汞柱以上者,二是合并糖尿病、肾血管损害、心脑血管病等高危因素的高血压患者。
降压用药四点提醒
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普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应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糖尿病和肾病患者的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提醒1 生活干预
在决定开始药物治疗之前,高血压患者首先要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包括减轻体重,戒烟限酒,减少盐及脂肪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保持乐观心态。上述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使轻度高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开始药物治疗。
高血压药物治疗需遵循以下原则:一、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并使不良反应最小。二、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初始用药。三、为了有效防止靶器官损害,需要24小时内平稳降压。要达到此目的,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并可持续24小时作用的药物。四、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提醒2 联合用药
同一类别的不同种类药物作用有所不同,对某些特殊患者的疗效也有差异。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尽相同,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每位患者的用药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即个体化治疗。
患者应用一种降压药物,治疗2~4周以上,如降压疗效不理想(未达标),可增加剂量或加用另一类药物。再过2~4周如仍未达标,可再加用另一类降压药物,如未用利尿剂可加用利尿剂。对于血压在160/100mmHg以上的高危或极高危的患者,一开始就可选择两种不同药物联合治疗。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和减少每类药的剂量,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提醒3 定期随诊
高血压患者用药后应定期随诊,调整用药,直至达到目标血压。血压达标后,可每3~6个月随诊一次,患者有靶器官损害或临床心血管疾病,应增加随诊的频率。随诊时应注意监测,如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钾、肌酐、转氨酶等。同时应注意纠正其他危险因素,如血脂、血糖、吸烟等。此外,随诊过程中还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醒4 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