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总之,随着动态血压测量方法的应用,使人们对血压的易变性、环境刺激对血压的影响、在诊所测得血压值相近人群中区别高危和低危病人以及降压治疗效果的观察方面提高了认识,为高血压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目前动态血压监测技术本身还有不少局限性,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动态检测,动态血压值尚无统一标准,且检查费价格较贵,因此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这项检查方法仍需积累更多的经验。
有资料提示动态血压监测反映的血压水平、昼夜节律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Perloff等随访了1076例高血压病人,平均为5年,发现平均昼夜动态血压低于偶测血压者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全天平均动态血压高于预测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显著高于24小时平均动态血压低于预测值者,说明动态血压值对于高血压病的临床后果是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另外有学者发现高血压病人的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相关程度明显且大于偶测血压,日均动态血压高者的左心室肥厚重量指数明显大于日均动态血压低者的心室重量指数。夜间的平均动态血压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室后壁厚度和室间隔厚度较日均动态血压值有更高的相关性,说明24小时的动态血压较偶测血压能更准确地预报左室肥厚的发生。血压的昼夜节律作为左室肥厚的预测因子,在预测高血压并发病的发生和死亡方面也是一个独立的重要因素。
动态血压监测发现24小时内血压有规律地变化着。血压的这种规律性变化即昼夜节律的特征是白昼血压升高,夜晚血压下降,有资料提示较高的夜间血压值是预后不良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