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心脑血管 > 高血压 > 正文

高血压源于生命最早期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6-1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假如您或您的后代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克,您就要当心了,首先不要让自己或后代长得太胖———因为,专家研究指出,高血压糖尿病不仅是“富贵病”,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又是“贫穷病”:生命最早期的营养缺乏,使子宫培育出一个不得不对付终生贫困的婴儿,而当这个孩子出生后身处一个富裕的生活环境时,就将面临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成年疾病的高度危险。

     西方医学家在研究冠心病时最先发现了这个线索。20世纪80年代,英国Barker教授等发现,英格兰和威尔士1968~1978年冠心病死亡率的地区分布与1921~1925年新生儿死亡率的地区分布出奇地一致。而这些新生儿死亡与人群中高发的低出生体重率(反映孕期母体营养不良和胎儿不良发育史)密切相关。这提示冠心病发生的环境因素可能早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形成。由此,Barker提出冠心病等成人疾病的“胎源”假说。该假说认为,胎儿对宫内营养不良的反应使得其自身代谢和器官的组织结构发生“适应性调节”,如果营养不良得不到及时纠正,这种“适应性调节”将导致包括血管、胰腺、肝脏和肺脏等机体组织和器官在代谢结构上发生永久性的改变,进而演变为成人期疾病。

     从那时起,世界各地的30多项研究表明,在排除吸烟、饮酒、职业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后,宫内营养不良婴儿成年后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患病率仍高于出生体重正常的婴儿。这些研究引起国际流行病学界的极大兴趣。我国学者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相关研究。首都儿科研究所的米杰博士(当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等在我国首次对一组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的630名成人进行了追访,发现中国人群低出生体重和消瘦是成年期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高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低出生体重(2500克以下)的婴儿若成年时再伴随肥胖,则发生上述疾病和代谢异常综合征的风险将显著升高。在所有研究对象中,出生时消瘦而成人期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相反,出生时较胖而成人期较瘦的人患高血压的风险最低。目前,米杰等已将追访研究的“协和队列”增大至1000人,力图通过长期追踪观察,获得冠心病、脑卒中等“结局性指标”,从而最终证实前期的研究结论。

     脑卒中、冠心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我国成人第一、二位死亡原因,并呈现发病率持续升高,发病年龄低龄化的特点。专家指出,今天的中老年人在胎儿期普遍存在营养不足,当他们现在营养极大地改善而未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后,他们就成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而在那些以前贫困,目前已经脱贫致富的农村,以及那些目前依然未摆脱贫困、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居高不下的部分边远省、区和西部地区贫困县(据最近完成的全国首次“活产儿出生体重抽样调查”结果,这些地区的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仍在10%以上,与发达国家3%~6%的发生率相差甚远),随着西部开发等带来的经济发展和人群营养的改善,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这些地区又将重演今天城市所经历的心血管、糖尿病发病迅速上升的一幕。

      无论从成人疾病“溯源”,还是从改善儿童健康状况等角度来说,低出生体重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低出生体重研究中,比较突出的是低出生体重儿监护和抢救技术的进步,但是,针对低出生体重的预防和人群干预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对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预防工作中,还没有重视胎儿期发育的重要影响,也未采取相应的措施。为此我国专家强调,无论对提高出生人口
素质、降低婴儿死亡率,还是遏制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持续上升的趋势,都应加强妇女保健,改善孕妇营养状况,在减少低出生体重的群体干预方面探索经济、简便及有效的措施。同时,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低出生体重儿的家长或现已成人的原低出生体重人群以及那些准备要宝宝的“准爸爸”、“准妈妈”们了解有关知识,及早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切不可再抱有“先天不足,后天来补”的侥幸心理,尽力全面控制多种危险因素,将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凶险的健康“杀手”拒之门外。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