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血液在脉中循环周流,正常时则“气血冲和”,血压正常,除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关外,还赖气的温煦推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临床多见高血压患者,长期情志不畅,或工作压力较大,精神紧张,致肝气郁结,肝之疏泄失常,遂成气滞血瘀。
此时,即可出现“络脉瘀滞”的情况。随着疾病的进展出现“脉”的异常及“血”的异常逐渐加重,造成血瘀的加重。在疾病早期,脏腑功能正常时,造成血行瘀滞的主要原因是气滞,即“气滞血瘀”,而到疾病进展,诸脏器功能下降,气的产生不足,即可出现“气虚血瘀”,病变进展,伤及阳气时,可出现“阳性血瘀”,同时痰浊阻滞时,可“痰瘀并见”。由此可以解释临床调查发现的高血压病血瘀证广泛存在的原因。部分患者素来性情急躁,日久肝郁化热,血受热煎熬凝聚,而成热瘀互结,血脉郁滞而导致瘀血,脉道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与《医林改错》“血受热则煎熬为块”的理论是一致的。临床实践证明,肝热血瘀是高血压病早期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
高血压时,西医认为首先是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外周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长时间后可出现小动脉重塑及动脉硬化,晚近的研究更加深化了对早期血管病变的认识,认识到了血管重塑的不同组织病理学形态,同时西医认为高血压时血液粘滞度增高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