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主动脉
高血压病后期,可发生主动脉中层囊样坏死和夹层分离。后者好发部位在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交界处,亦可发生在升主动脉处,并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此时高压血液将主动脉内膜撕裂,大量血液进行中膜,使内膜和中膜分离形成假通道。此外,高血压也促进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四)视网膜 视网膜小动脉在本病初期发生痉挛,以后逐渐出现硬化,严重时发生视网膜出血和渗出,以及视神经乳头水肿。临床上通过眼底镜检查观察视网膜动脉的变化,可以反映其他小动脉尤其是脑部小动脉的变化。
急进型高血压时输入小动脉中层发生纤维素样坏死性炎症,且病变可直接延伸至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致使肾小球硬化。叶间、弓状动脉内膜有细胞增生,胶原和纤维母细胞呈“洋葱皮”状的同心圆排列。由于病情发展快,病人短期内出现肾功能衰竭,称为恶性肾硬化(malignant nephrosclerosis)。
高血压病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损伤(三)肾 肾细小动脉病变最为明显,主要发生在输入小动脉,叶间动脉也可涉及,如无合并
糖尿病,较少累及输出小动脉。病变血管管腔变窄甚至闭塞,造成肾实质缺血、肾小球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并有间质纤维化,造成肾皮质逐渐变薄。相对正常的肾单位可代偿性肥大。早期病人肾脏外观无改变,病变进展到相当程度时肾表面呈颗粒状,肾体积可随病情的发展逐渐萎缩变小。上述病理改变见于缓进型高血压病,因病情发展缓慢,称为良性肾硬化(benign nephrosclerosis),但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
高血压病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损伤(二)中枢神经系统 脑部小动脉也可出现从痉挛到硬化的一系列改变,但脑血管结构较薄弱,发生硬化后更为脆弱,加之长期高血压时脑小动脉有微动脉瘤形成,易在血管痉挛、血管腔内压力波动时破裂出血,小动脉破裂常发生在内囊和基底节。在小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有利于血栓形成而产生脑梗塞,而梗塞后脑组织软化可出现梗塞周围脑组织出血,高血压易有动脉粥样硬化,如病变发生在脑中型动脉时可加重脑组织缺血。颅内外粥样硬化动脉内壁的粥样斑块脱落可造成
脑栓塞。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性改变心肌细胞减少,而胶原组织相对增加,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在正常时于心肌的生理性丧失,高血压时不易出现心肌肥厚。高血压病患者的心功能改变可出现在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之前。
高血压病导致组织器官的缺血损伤(一)心脏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病心脏最特征性的改变,长期的全身小动脉管腔变狭窄导致周围血管阻力上升是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原因,但心肌肥厚冻总与血压增高的程度呈正相关。近年来发现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可刺激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而RAA系统的AngⅡ、醛固酮等除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外尚可使心肌细胞间的胶原支架增生,这亦可能是部分病人心肌肥厚的原因之一。早期左心室以向心性肥厚为主,长期病变时心肌出现退行性变,心肌细胞萎缩间质纤维化,心室壁可由厚变薄,左室腔扩大。心肌肥厚时冠脉血流储备下降,加之高血压时易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更促使心肌缺血而加重
心脏病变,高血压时心肌的生理生化改变和心力衰竭时的变化十分相似,提示高血压时心肌肥大可能是一种
心肌病的过程,如不治疗终将导致心力衰竭。近年来发现应用某此降压药物后肥厚的心肌可能逆转,尤其是应用ACE抑制剂时。局部神经体液因子、心肌组织的ACE在心肌的肥厚以及肥厚逆转中的作用是备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