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调养对慢性乙肝患者,我常要求:注意休息,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定期检查,遵嘱服药。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合理的饮食习惯对病情恢复大有裨益。服药期间是否忌口,如不能吃葱、姜、蒜、韭菜、辣椒、冷饮、牛羊肉等,并无确切的科学依据,但我发现很多患者注意忌口后,病情康复明显加快,所以本人认为服药期间最好做到应有的忌口。
调心态 慢性乙肝病情常出现反复,患者心情极度焦虑紧张,寝不安席,食少纳差,从而引起
肝功能波动甚至居高不下。因此在用药同时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是很必要的,这正是中医古代的“祝由”疗法。
精辨证慢性乙肝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和肝郁血淤型5种类型,分别予以清热解毒药,疏肝理气药,疏肝健脾药,滋肝补肾药,活血化淤药随证加减,疗程一般为3~10个月。
重舌质中医对舌诊非常重视,对慢性乙肝患者观察舌质的变化更有临床价值。辨舌质可以反应脏腑的寒热虚实及气血的盛衰。正常舌质淡红而滋润,舌质色泽由淡红到鲜红、红绛、紫暗,表示血热或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病久而成淤。对出现这些不同的舌质色泽变化的慢性乙肝患者相应做肝穿刺检查时可发现,舌质淡红、鲜红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急性
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而舌质红绛、紫暗者则多属慢性乙肝的中型、重型或肝炎后
肝硬化。观察舌质变化对判断慢性乙肝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遣方用药确有一定参考价值。
我们的中医治疗经验我们从诊治慢性乙肝60余年,从中悟出了治疗的点滴经验。诊治过程中,除参考肝功、乙肝病毒DNA(乙肝病毒感染标识的检查)、B超及患者相关的症状体征外,用12个字概括之,即:重舌质,精辨证,调心态,善调养。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作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部分中药对机体或肝脏有一定毒性作用,如黄药子、
雷公藤、马兜铃、千里光等,在引起药物性肝炎的病因中,中草药也占有一部份的比例,因此应用中草药治疗慢性肝病时,要尽量别用这些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即使用了那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如发现可疑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或停药,但是也不必“谈虎色变”。总体而言,中医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很高的。
在历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治肝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所说的治肝三大法(即甘缓、辛散、酸敛)、清代医家李冠仙的治肝十法,以及清代医家王旭高治肝三十法,都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
慢性乙肝最根本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清除、抑制邪毒。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益气养阴、健脾化湿、补肾柔肝等。
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药治疗慢性乙肝的方法很多,包括辨证论治开药方、中成药、固定复方及单味药等。不论是何种方法治疗,其基本原则是要遵循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根据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和病位,针对不同的病情拟定处方或选用合适的中成药。
1。使用干扰素及核苷类抗病毒药依从性差不能长期坚持者;2。 有使用禁忌症或使用后毒副作用大不能继续者;3。 肝功能正常的慢性
乙肝病毒携带者且主诉有肝区痛,纳差,腹胀便稀,口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暗红,面色晦暗的肝郁、脾虚、阴虚、血淤证,均可用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是怎样的?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有何好处?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这如何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