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为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应增加蛋白质供给,一般应占总热能的15%,特别应保证一定数量优质蛋白,如动物性蛋包质、豆制品等的供给。
(2)碳水化合物,一般可占总热能的60~70%。过去采用的高糖饮食也要纠正,因为高糖饮食,尤其是过多的葡萄糖、果糖、蔗糖会影响病人食欲,加重胃肠胀气,使体内脂肪贮存增加,易致肥胖和
脂肪肝。碳水化合物供给主要应通过主食。
急性黄胆
肝炎饮食治疗(1)保证充足的热量供给,一般每日以8400~10500千焦(2000~2500千卡)比较适宜。过去提倡的肝炎的高热量疗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高热量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最终可致脂肪肝,反而会使病情恶化,故弊大于利。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可口,控制高脂肪和高糖饮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子女,分娩后都立即给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以阻止肝炎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结婚生育。为保证配偶不会因共同生活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健康的一方需注射乙肝疫苗,待体内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后再结婚,并选择适当时机生育。
乙肝病人急性期和病情活动期,以静养为主;若在黄疸加深阶段,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和病情静止期,可适当从事各类强度较轻的文体活动或劳动,以不累为度。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母婴传播),家庭成员应注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和各种分泌物。但一般的生活接触如谈话、握手、共用家具、玩具、电器、书籍等、都不会导致传播。
急性黄疸乙肝根据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似属中医黄疸中的“阳黄”范畴,认为系感受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蕴郁脾胃,迫使胆汁疏泄失常,外溢肌肤所致。且发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为胁痛、日苦、呕恶、厌油、纳差、痞满、尿黄、身目仅黄、色鲜明、全身乏力等湿热症状。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4、重症型肝炎①急性重症型肝炎:多有起病后劳累、嗜酒、妊娠,合并感染等诱因,起病后10日内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腹水迅速增多,有出血倾向、肝臭,及嗜睡、烦躁不安、昏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不超过3周;②急性黄胆肝炎:起病10日以上出现重症型肝炎症状属此型,本型病程可达数月,易发展为坏死后性
肝硬化;③慢性重症肝炎:表现同亚急性重症型肝炎,但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体征及
肝功能损害。
3、淤胆型肝炎主要表现为长期(2~4个月或更长)肝内梗阻性黄疸,巩膜、皮肤黄染,皮肤痛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而自觉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以HAV感染多见,可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HAV引起的急性肝炎不转化为慢性,而HAV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HNANBV)引起的相当一部分转为慢性肝炎。
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程中不出现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亦有部分病人症状不明显而仅肝肿大和肝功能改变。
1、急性黄胆肝炎表现:以甲型肝炎病者(HAV)感染多见,病程可分为质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历时2~4月,起病有发热、乏力、纳差、厌油、恶心、腹胀、
腹泻、肝区痛、尿色逐渐加重、肝功能异常等。至黄疸期皮肤。巩膜出现黄染,尿如浓茶,亦可有大便色变浅,皮肤痛痒等症。此时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恢复期黄疸消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
临床可分为急性(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慢性、淤胆型和重症型四个类型,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命名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淤胆型乙型肝炎等。
临床表现潜伏期,甲型肝炎15~45天,平均30天;乙型肝炎45~160天,一般60~120天;非甲非乙型肝炎经肠道传播者14~60天,平均42天,经肠道外传播者70~145天;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