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是人体淋巴细胞在受到病毒刺激时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有抑制病毒繁殖(复制)的作用。由于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机制是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直接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丙型肝炎用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好,一般有效率在50~70%左右。而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的机制主要是免疫功能的紊乱。因此,干扰素只能干扰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而不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损伤。因此,对HBeAg(+), HBV DNA(+)者可考虑应用干扰素,有效率在30~40%左右,同时最好应用免疫调节剂进行联合治疗。
15.干扰素治疗肝炎的机理和临床效果:
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的感染一般呈急性过程, 发病比较急,患者一般可叙述出发病的时间。甲型肝炎患者80~90%起病初有发热, 戊型肝炎的50%患者可发热, 发热3~5天后出现乏力, 消化道症状及黄疸, 经治疗后一个月左右痊愈, 而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就像“潜伏的敌人”一样, 悄悄地进入体内, 发病比较隐袭, 患者的自觉症状常不明显, 不能说清发病的时间, 往往在体检或化验中偶然发现, 一般无明显发热, 消化道症状也比甲型和戊型肝炎轻。由于患者发现时, 常常已感染了很长期间, 因此易转为慢性肝炎。
14.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与预后: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大同小异。只是甲型和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可完全恢复,因此不用抗病毒药及免疫制剂。丙型肝炎病毒对干扰素反应良好, 一般首选干扰素治疗。而乙型肝炎的治疗不仅要消灭病毒, 还要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去识别肝炎病毒并停止破坏自身的肝细胞, 因此要适当加用免疫调节治疗。
13.其它病毒性肝炎与乙型肝炎的治疗有何不同?
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较高,约>10%,这些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只有50~60%发展成肝炎。而发展成肝炎的病人中仅1/3左右发展成肝硬化及
肝癌,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不要过分紧张, 也不要放松警惕, 要定期检查, 认真听从医生的医嘱, 按时服药, 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都是可以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的。
12.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的发生率及潜在危险:
“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c(+),抗HBe(+)。这类患者, 可不用抗病毒治疗。因为目前的抗病毒治疗一般都是使HBeAg阴转。但对肝功异常者, 可适当应用免疫调节剂和酌情应用保肝药物治疗,防治肝细胞的坏死,从而进一步延长或避免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及肝癌。
11.“小三阳”患者如何治疗?
肝脏内部没有神经, 肝脏的神经都分布在肝脏外面的肝包膜, 肝炎时引起肝脏肿大, 或者炎症波及肝包膜, 或者肝包膜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 就会出现肝区疼痛, 在劳累后更加明显。
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红细胞死亡后变成胆红素, 在肝脏转化为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 因此大便呈黄色。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 就不能正常地转化和排泄胆汁, 血中的胆红素就会升高, 人体就会出现黄疸,病人的大便颜色也会变浅,甚至变成灰白色。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大的“化学加工厂”,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胃肠吸收后都运送到肝脏。在肝脏“加工”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脂肪和人体代谢所需要的糖,还可变成能量使人能正常地从事工作和学习。一旦这个“化学加工厂”受到破坏, 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地进行“加工”而出现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化学加工厂”也不能正常地供给人体能量, 因此人就会感觉乏力。
10.得了肝炎后为什么会出现乏力,恶心,黄疸及肝区疼痛等症状?
以前参军体检中没有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的检测, 故只要肝功能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都可以参军。但近几年来,发现一些战士入伍后, 由于劳累, 致使乙型肝炎发病, 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又因部队通常是集体住宿, 增加了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机会。因此,在参军体检中增加了此项指标。如为乙肝携带者, 最好不要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