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病毒性
肝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
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ALT≤55U/L、TBIL≤34 μmol/L)为显效;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明显好转(ALT及TBIL下降50%以上)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肝功能无明显好转(ALT及TBIL下降50%以下或升高)为无效。
1?4观察项目观察临床症状, 将乏力、纳差、腹胀、黄疸4种主要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每周记录1次。每周记录TBIL、ALT、ALB、CHE、PTA等实验室指标。
1?3方法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保肝降酶退黄,促进肝功能恢复,视病情需要给予血制品、利尿剂等支持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中药汤剂,以疏肝健脾为大法组方如下:
柴胡10 g、
香附10 g、
郁金10 g、
川芎10 g、
白术、猪
茯苓各15 g、山药15 g、炒苡仁15 g、茵陈30 g、田基黄20 g、
泽兰15 g、
赤芍15 g、
陈皮10 g、
甘草5 g、炒谷
麦芽15 g、
鸡内金10 g。加减:伴发热者,加
青蒿12 g、
地骨皮15 g、
白薇10 g;腹胀疼痛,加
乌药10 g、枳壳10 g、
延胡索15 g;伴有腹水,加大腹皮10 g、
厚朴10 g、
泽泻15 g;恶心呕吐,加法
半夏10 g、旋复花10 g、厚朴6 g;口苦、舌红苔黄腻,加
黄芩10 g、
龙胆草5 g、
佩兰10 g;便溏泄泻,加
党参10 g、
木香6 g,去赤芍、泽兰;口干、苔少,加
麦冬15 g、沙参15 g、
白芍15 g、
枸杞子15 g,去香附、川芎、
猪苓;伴有鼻出血、齿衄,加
茜草12 g、
水牛角片15 g、白茅根20 g。用法:每日1剂,煎药机煎煮,取汁300 ml,分2次温服,疗程6周。
1.2分组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疏肝健脾治疗组35例和西医常规治疗组33例。治疗组男31例,女4例,平均年龄(37.8±5.1)岁,病程为(5.8±2.1)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2例,乙、丙型合并感染2例,乙、戊型合并感染1例;对照组男29例,女4例,平均年龄(36.9±4.7)岁,病程为(5.2±2.4)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0例,乙、丙型重叠感染2例,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1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68例慢性重度肝炎患者均为我院肝病中心的住院病人,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标准[1]。排除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胆胰等恶性
肿瘤和不配合治疗者。
【关键词】 慢性重度肝炎 疏肝健脾法 临床疗效慢性重度病毒性肝炎多见于慢性肝炎活动期,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肝损害程度较重,如不及时控制病情,可发展至重型肝炎。我们于2003—2007年间,在西医常规治疗和支持对症处理基础上,加用疏肝健脾法为主的中药,治疗慢性重度肝炎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未用中药组33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摘要】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重度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支持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中药,以疏肝健脾为大法组方。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6%),优于对照组(66.7%)(P<0.05),症状改善更快更明显,TBIL、ALT好转更显着(P<0.05、P<0.01)。结论加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慢性重度肝炎比单用西药治疗疗效更好,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改善更快更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