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3)混合型:有不少药物所致肝损害不易明确归类,表现为肝炎型,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轻度胆淤。同时伴有肝外器官损害,如皮疹、淋巴结病变、骨髓和血象改变、心肌炎、间质性肾炎、关节炎等。一般认为,此型肝损害由免疫机理所致。
②胆淤伴炎症:可有发热、畏寒、恶心、腹胀、乏力、皮疹,随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肝大并压痛,嗜酸细胞增加。生化检查:胆红素、转氨酶、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均中高度升高。
①单纯胆淤型:临床表现为起病隐袭,常无前驱症状,发病时无发热、皮痛或嗜酸粒细胞增多。黄疸轻,于停药后很快消失。生化检查:可见ast增高,黄疸出现前已有bsp滞留,碱性磷酸酶和胆固醇大多正常。
(2)肝内胆淤型
②脂肪肝型:临床表现特点为脂肪肝、氮质血症和胰腺炎。病人有感染的背景,一般连续用药3~5天以上,出现恶心、呕吐、厌食、上腹痛、尿色深、肝肿大、黄疸、肾功能减退,有少尿、血尿素氮增高及代谢性酸中毒。生化检查:转氨酶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一般低于 17.1μmol/l,亦可高达51.3μmol/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偶有血糖过低,主要由于大剂量静滴四环素引起,静注门冬酰胺酶时亦可引起。本病预后差,如不及时停药,病死率很高。
①肝炎型:临床表现类似一般病毒性肝炎,黄疸出现前1~2天有乏力、胃纳减退、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尿色深等前驱症状。但病程中无发热,肝脏肿大,胆有压痛。严重病例可呈肝衰竭表现,可并发肝昏迷而死亡。生化检查:alt、ast明显增高,bsp滞留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1)肝细胞型 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程度变化很大,从实用观点,为便于诊断和处理,急性药物性肝炎分类如下:
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至少在200种以上,其中以中枢神经用药(如氯丙嗪、异丙嗪、氟烷等)、化学疗法药、磺胺药、异烟肼、利福平、对氨水杨酸钠、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竹桃霉素、新生霉素等)、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水杨酸类、保泰松、消炎痛等)、抗癌药(氨甲喋呤、6-巯嘌呤等)、睾丸酮类口服避孕药、双醋酚丁和甲基多巴等为常见。其他如降血糖药、抗甲状腺药、降脂药(安妥明、血脉宁、门冬酸胺酶),以及某些中药如苍耳子、黄药子、潼蒺藜等也可造成肝损害。据统计,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约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粘膜损害和药物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