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肛瘘的分泌物增多时,内裤要勤洗勤换、暴晒灭菌,亦可用肛门带保护肛门,以免过多污染内裤。肛门带也要勤换洗,不要让脓液、分泌物积留患部。
当脓汁外溢,肛门部潮湿不舒适时,要自我注意肛门部的清洁卫生,应经常用温盐水坐浴泡洗肛门,亦可选用明矾水外洗,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局部,至少每晚清洗一次,既可清理局部卫生,又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减轻炎症的反应。
肛瘘病人的自我调养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改善局部不良环境的刺激,同时也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当肛瘘感染化脓时,可借用消毒的针头挑破外口,清除脓液,既可缓解胀痛,又能预防脓液向其它部位蔓延。局部可常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煎汤外洗。
肛瘘病人如何自我调养?
借助索罗门氏定律可以帮助了解、诊断肛瘘内外口的位置和管道曲直的走向情况,这对于手术中处理肛瘘将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在横线后部左右两侧同时有外口时,两侧瘘管往往相通,多数内口有一个,经肛门后正中通入肛内齿线附近,外口数目可不等,多者达十数个分散在肛门周围,有的有支管向各处蔓延。瘘道走行多弯曲,呈典型的后马蹄型瘘管。
(3) 若左右两侧都有外口,且均在横线之前,多数为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相应的内口,呈两条放射状对应的瘘管。
(2) 如外口在横线之后半部,内口常在肛门后部正中齿状线处,其管道多向后弯曲。
(1) 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肛门缘5厘米以内,其内口多在横线前部齿线处与外口呈放射状相对应。
根据前人和临床实践,瘘管外口与内口的分布规律一般为:
通过肛门的中心点画一横线,称肛门横线。在该线前方的瘘管外口距肛缘不超过5厘米,其瘘道方向通常是垂直于肛管;而该线以后的外口则多为弧形,其内口多位于肛管后壁的齿线正中附近,这就是索罗门氏定律(Salmon''''''''s Law)。
什么是索罗门氏定律?有何临床意义?
第四个阶段: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换药处理后,脓腔虽逐渐缩小,但溃疮却久不收口,这时腔壁已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中间遗留之空隙,这就是瘘道,脓液经常顺从瘘道流出,反复感染,反复发作,经久不能自愈,而成为瘘管。
第三个阶段: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抗病能力下降,便成为病菌入侵、扩散、积聚繁殖的地方,致使这里的组织容易感染发炎,正不胜邪,而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若肛门直肠脓肿在早期能够处理得当,往往可使脓肿消散治愈,不遗留后遗症;如延误早期的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肛瘘手术后分泌物组织坏死脓液可顺其局部间隙扩散,使病情加重复杂化,因此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使脓液排泄,控制炎症发展。
第二个阶段:炎症从局部的肛隐窝和肛门瓣开始,逐渐蔓延扩散,形成肛门直肠周围炎。如果炎症不能得到控制,就可能侵入到抗病能力低的组织间隙之中。
第一个阶段:肛隐窝、肛门瓣感染发炎。开始仅限于局部的炎症,这时若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即可以向肛门周围蔓延。
肛瘘的形成,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发展的必然结果,形成肛瘘大致要经过四个阶段:
肛瘘是如何形成的?
瘘和窦不同,瘘是在体内和体外有两个瘘口互通的管道,它可以向体外漏出分泌物和脓汁。窦是有窦底,只有一个向外开口的窦道漏出分泌物及脓血的特点。临床上瘘管与窦道是有所区别的,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民间根据它的主要症状,肛瘘手术后分泌物是从肛门周围皮肤上的疮口不断地向外流脓和脓血,就像破房子经常漏水一样,故古人把它命名为“瘘”。严重的肛瘘见粪便流出,故人们更形象的比喻称之为“老鼠偷粪”。
肛瘘系指与肛管或直肠腔相通的瘘管而言,肛瘘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的后遗症。瘘管一端通于肛管内肛窦和肛腺的感染灶,称内口;肛瘘手术后分泌物另一端通至肛门周围皮肤,称外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