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方法:在肛门后方先作一弯形切口,由一侧坐骨结节到对侧坐骨结节,将臀大肌暴露。由两侧臀大肌内缘各分离一条约3cm的肌肉,后端不分离,使其仍与尾骶骨附着,将肌片在肛管后方交叉,绕过肛管,并在肛管前方交叉缝合,使与会阴体肌附着,然后缝合创口。
③臀大肌移植括约肌成形术:具体方法是将两侧臀大肌分离出两条肌片,围绕肛管,代替或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用于治疗不能用括约肌修补术治愈的括约肌断裂或损伤的病例。
②括约肌修补术:适应症是括约肌断裂引起的排便失禁。方法是切开断裂处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寻找断裂括约肌断端,将其分离后切成一新断端,两端对位后行加强缝合。
①括约肌折叠术:常用的术式为前位括约肌折叠术。即局麻后,在肛门前方2cm,沿肛缘作一半圆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外括约肌,然后用丝线间断缝合3~4针,使括约肌折叠,以肛门能容一指为宜。可在皮下放置一橡胶条引流。术后使用抗生素。
肛门失禁除了保守疗法外,尚可行手术治疗。
肛门失禁的手术疗法如何?
这些疗法对肛门失禁,都有一定的疗效。
按摩足三里、关元、长强等穴位。
坚持提肛运动,早晚均作30次;
b.按摩:
艾灸:上述穴位。
配穴:肾俞、命门、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关元。
主穴:提肛、长强。
a.针灸
②针灸按摩治疗
方药:脾肾两助丸。
治当:健脾益肾,强肌壮骨。
b.脾肾双亏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治当:补中益气,收敛固脱。
a.气虚下陷
①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的基础是辨证论治,肛门失禁也不例外。
中医如何治疗肛门失禁?
②脾肾亏虚:年老体弱,病后亏虚,或房劳伤肾,思虑伤脾,致肛门失约,粪便粘液不觉流出,畏寒肢冷,四肢不温,食少腹胀,腰酸耳鸣,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细。
①久痢滑泄,中气下陷:痢疾日久,大便不时流出,甚至脱肛不收,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食少体倦;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中医学认为,久痢滑泄,伤脾损肠,中气下陷,肛脱不收而为失禁。此外,脾肾亏虚,脾虚肌肉萎缩,肾亏失约,肛门收缩无力或不能控制,则排便失禁。临床上把它分为二型。
肛门失禁中医如何看待?
③先天性疾病:高位锁肛、发育不全婴儿,因先天性肛门括约肌不全而引起肛门失禁。
②肌肉功能障碍和受损:肛门的松缩和排便功能,是受神经支配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来维持的。这些肌肉松弛,张力降低,或被切断、切除,或形成大面积瘢痕,都会引起肛门失禁。若直肠脱垂、痔疮、息肉脱出引起的肌肉松弛、张力降低也会引起肛门失禁。老年人或患有某些疾病也可引起肌肉萎缩性肛门失禁。肛门直肠脓肿、肛瘘、直肠癌等手术切断或切除括约肌也可引起肛门失禁。烧伤、烫伤、化学药品腐蚀也可引起大面积瘢痕的肛门失禁。久泻和肛管直肠癌也可引起肛门失禁。
①神经障碍和损伤:排便是在内脏植物神经和大脑中枢神经支配下的反射活动,这些神经发生了功能障碍或损伤,会引起排便失禁。如中风、休克、惊吓之后,都可出现暂时性大便失禁;若胸、腰、骶椎断压损伤脊髓或脊神经,可造成截瘫,而引起大便失禁;此外,直肠靠近肛门处粘膜切除后、直肠壁内感受神经缺损、智力发育不全等均可造成大便失禁。
排便失禁也叫肛门失禁。若对干的大便能随意控制,但对稀的大便及气体失去控制能力,称为不完全性失禁或半失禁。凡肛门无论何种性能均不能闭严者,呈圆形张开,咳嗽、走路、下蹲、睡眠时常有粪便粘液外流,污染内裤,使肛门潮湿、瘙痒的称为完全性失禁。 造成失禁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便失禁为什么大便会失禁?
还有部分老人因年老体衰,括约肌功能减弱,括约肌松弛无力而产生都分大便失禁现象。
临床上常见的大便失禁的原因有:(1)神经系统原因产生的失禁。包括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脑栓塞、脑外伤、脑肿瘤、脊髓瘤等及周围神经性的马尾神经炎和损伤、肛门直肠及会阴部神经的损作等。(2)会阴部创伤(包括工作、交通事故或战伤所致的外伤)。可以是直接损伤肛门括约肌,也可因邻近部位组织破坏,瘢痕形成而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引起失禁。(3)肛门直肠疾病。如复杂性肛瘘,炎症蔓延广泛,瘘管分支多,瘢痕化严重等影响括约肌功能;直肠脱垂、肛管直肠炎性疾病和肿瘤累及括约肌。大便失禁(4)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以及妇产科、肛肠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引起的大便失禁,其中以肛瘘手术和产伤为多数。
大便失禁正常的排便功能需要一个完整的反射机制,包括环境中枢神经系统状况、肛直肠部的感觉反射、肛管内张力及括约肌(肌管直肠环)的完整及其支配神经的健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影响,均可引起大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