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消化系统 > 腹泻 > 正文

绿茶腹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茶叶专家主张春来喝花茶、夏天喝绿茶,秋天喝乌龙茶、冬天喝红茶。

喝茶必须适量得法,切忌贪多贪浓。正常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天4-5杯为宜。茶水以淡为好。喜欢喝浓茶的人,每天以喝1-2杯中等浓茶为佳。饮茶过多,体内水分过多会增加心、肾负担。浓茶会使大脑过分兴奋,心跳加快,尿频、失眠等。泡茶以沸水冲泡为宜。乌龙茶冲泡二分钟左右即从茶壶倒入茶杯饮用。温水泡茶浸出有益化学成分不如沸水泡茶充分,但饮用时,以温茶为宜,不宜喝过热、烫嘴的茶,那样会对咽喉、食道和胃造成强刺激,可能引起这些器官的粘膜病变;也不宜喝冷茶和冲泡过久茶,因为冷茶对身体有寒滞、聚痰负作用。冲泡太长时间或是过夜的茶有效成分会大为降低,茶水中有害微生物会增多。空腹时忌喝茶,因为茶性入肺腑,会冷脾胃,容易“茶醉”。饭前、饭后不宜立即饮茶,因为饭前饮茶会冲淡胃酸,使饮食无味,还会影响消化器官的吸收功能。饭后立即饮茶,茶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发生凝固作用,影响对蛋白质、铁元素的吸收。不宜用茶水服药,因为茶中的鞣酸会与许多药物结合产生沉淀,影响药效。酒后喝茶无助于解酒,只会伤肾,损心。尽管饮茶对人的健康好处多多,但饮茶应因人而异。由于茶叶含有咖啡碱,而咖啡碱对胎儿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应少喝或不喝茶,尤其不喝浓茶。茶碱会刺激胃壁分泌大量胃酸,影响溃疡面的愈合,因此溃疡病患者也应少喝茶,不喝浓茶。绿茶腹泻茶叶中的咖啡因等对中枢神经有明显兴奋作用,因此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病人与失眠者不宜多喝茶,更不要喝浓茶。茶碱会刺激体温中枢,加剧发热,因此发热病人不宜喝茶,忌喝浓茶。
许多人认为茶叶是越新鲜的越好,刚刚从茶树上摘下来的茶叶是最好的。其实呢,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最新鲜的其营养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所谓新茶是指采摘下来不足一个月的茶叶,这些茶叶因为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有些对身体有不利影响的物质,如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完全氧化,如果长时间喝新茶,有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舒服的反应。太新鲜的茶叶对病人来说更不好,像一些患有胃酸缺乏的人,或者有老年性慢性胃溃疡的老年患者,这些人更不适合喝新茶。新茶会刺激他们的胃黏膜,产生肠胃不适,甚至会加重病情。
太新鲜的茶不宜喝
——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者:可多饮用些淡茶水。
——胆固醇高并伴有心血管疾病者:每天饮茶水一杯,能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
——过食油腻不适者:可饮用较浓的热茶,如饮砖茶或沱茶,解腻效果更好。
——劳累过度:泡新茶一杯饮用,能较快地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婴幼儿皮肤皱褶处发炎红肿时:可用茶叶熬水,放至适宜温度后给婴幼儿外洗。
——腹泻:茶中的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喝浓绿茶,可止腹泻。
——晕车晕船:事先用一小杯温茶水,加2—3毫升酱油饮下。
——刷牙时牙龈易出血者:可经常饮茶,因茶中富含维生素C、铁质及止血成分,可使牙龈坚韧,毛细血管弹性增加,防止出血。
——口臭或吸烟过度引起心慌、恶心,可用茶水漱口并饮用适量浓茶来解除。
——防治儿童龋齿:茶水中的氟可阻止牙齿在口腔酸性环境中脱磷、脱钙,故常用茶水漱口可防龋齿。
茶水是普通的日常饮料,如能巧妙地应用,可解除或防治许多常见疾病。
茶水疗疾别出心裁
——发烧时不宜饮茶。因为茶叶中所含茶碱能增高人体温度,使药物的降温作用大减以至消失。因此,发烧患者绿茶腹泻不宜饮茶。
——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的人不宜饮茶。由于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草酸,饮茶将会加重结石的发展。
——患有溃疡病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叶中的茶碱会降低磷酸二脂酶的活性,使胃壁细胞分泌大量胃酸。胃酸过多必然会影响到溃疡面的愈合,同时也会抵消某些抗酸药物的疗效。
——患有缺钙或骨折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叶中的生物碱类物质会抑制十二指肠对钙质的吸收,同时还能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使骨折难以康复。
——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使食物中的铁形成不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加重贫血。
——患有神经衰弱或失眠症的人不宜饮茶。由于茶叶中的咖啡因对大脑皮质有着明显的兴奋作用,故这类病人若饮茶会使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而得不到休息。
——患有便秘的人不宜饮茶。因为茶叶的多酚类物质对肠胃粘膜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因此便秘患者若饮茶会加重便秘。
绿茶腹泻哪些病人不宜饮茶

茶是大家熟悉的饮品,饮茶还有专门的茶道,讲的是茶礼、茶艺、茶文化。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喝茶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不少,如果饮用不当也会影响您的身体健康。对不少的人来说,饮茶不是“福”反而是“祸”,怎样饮茶最健康呢?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