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消化系统 > 腹痛 > 正文

发烧腹痛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1-0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7.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感染后淋病双球菌可以沿黏膜向上蔓延,引起输卵管、卵巢炎症。

  6.盆腔或输卵管邻近器官发生炎症如阑尾炎时,可通过直接蔓延引起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炎症一般发生在邻近的一侧输卵管及卵巢。

  慢性炎症要治一个月

  如何预防慢性附件炎?

  很多患慢性附件炎的女性在劳累的时候或月经前后炎症发作,患者通常肚子一侧疼,而且附件增粗加厚。邓珍珠指出,慢性附件炎只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作用不大,它需要长时间的支持疗法,就是增加营养和改善肌体免疫力。

  劳累易发慢性附件炎

  “急、慢性附件炎在妇科炎症中是最为普遍的,而且慢性附件炎还会久治不愈,并且容易反复发作。”邓珍珠介绍说,急性附件炎症状明显,如发烧腹痛、寒战等。

  邓珍珠说,急性附件炎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使病灶局限。饮食宜高营养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在急性附件炎发作的时候,同时还要减少同房次数,这样病原减少了,炎症也会好得快一些。同时遵守治疗原则,足疗程彻底治疗,以免转成慢性。一旦转成慢性,在抵抗力下降或身体劳累时很容易造成慢性附件炎急性发作。

  积极彻底地治疗急性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是预防此病发生的关键。如已患有此病,应配合医生进行积极治疗,并要持之以恒,以免病情迁延日久,难以根治。平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及经期卫生,预防慢性感染。此外,由于本病病情顽固,又可反复发作,常使病人精神负担较重,所以要树立病人必胜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锻炼,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

  增加肌体免疫力最主要的就是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改善肌体免疫力,另一方面也可使身心愉悦。心情不好,一些病就会来找你,慢性附件炎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一种身心疾病。

  5.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未经及时治疗时,病原菌可经血行传播而引起输卵管卵巢炎,多见于结核性疾病。

  急性发病应半卧休息

  附件炎常见病因

  另外,还可配合使用理疗方法,理疗的作用能使局部水肿消散、瘢痕软化、促进肠蠕动、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的病变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时,治疗附件炎时还要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阴道炎和宫颈炎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上行。如果有避孕环的可以考虑把避孕环取出。

       女性出现发烧腹痛症状需查附件炎

  在附件炎中,以输卵管炎最常见,由于解剖部位相互邻近的关系,往往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同时并存且相互影响。其发病原因主要有:

  杜绝病原体侵入,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所以应注意经期、产后、流产后的养生及性生活卫生;阴道有出血时禁止性生活。进行人流、放环、其他宫腔手术及分娩,应到正规医院去。以避免消毒不严格,人为造成感染。

  附件炎有急、慢性之分

   如何预防急性附件炎?

  3.未经严格消毒而进行的宫腔操作,如吸宫术、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子宫颈管治疗以及消毒不严格的产科手术感染等。

  慢性附件炎在用药上不会立竿见影,症状会逐渐缓解。此病单纯输抗生素效果不佳,应该配合抗炎和消粘连药物、活血化瘀中药以及物理治疗。如果有明确局限病灶可以手术治疗,治疗时一定要做到持续用药,至少一个月。邓珍珠提醒患者,千万不能觉得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这样过不了多久还会反复。

  4.不注意经期卫生,月经期性交或不洁性交等。

  患上急性附件炎时,发热可高达38℃以上,发热前有寒战。腹痛多表现为下腹部双侧剧痛,拒按,有时下腹一侧较另一侧痛重。此外,患者还有白带增多、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少数患者有腹胀、腹泻等肠道症状,或出现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

  1.分娩或流产后由于抵抗力下降,病原体经生殖道上行感染并扩散到输卵管、卵巢,继而整个盆腔,引起炎症。

  慢性附件炎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腹痛、小腹坠胀和牵扯感,时轻时重,伴有白带增多、腰疼、月经失调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坚持治疗,慢性输卵管炎长期不愈,可以引起输卵管内黏膜粘连,使输卵管堵塞,继发不孕症;或输卵管管腔不完全阻塞,增加异位妊娠的发生几率;当输卵管伞端因炎症而粘连时,还会出现输卵管积水,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

  2.在宫内节育器广泛应用的同时,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手术操作不严格,不少急性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都是因此而发生的。

    张女士在人流2个月后,时常感到发烧腹痛,最近又特别畏寒,并伴有发烧现象。检查发现,张女士已患有急性附件炎。北京中仁中医院妇科邓珍珠副主任医师提醒女性朋友,出现发热、寒战、下腹剧痛等症状就应当去查妇科附件。

 

上一篇:高烧腹痛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