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生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冬、春季气候寒冷而潮湿,易发生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从而导致风湿病。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但能预防和治疗咽峡炎、扁桃体炎,而且明显地减少风湿病的发生和复发。
近来研究证明:A组溶血性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中,M-蛋白和C-多糖具有特异的抗原性。此外,A组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一些酶,亦具有抗原性,并能破坏相应的底物,如链球菌溶血素O(能分解血红蛋白)、链激酶能激活血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之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分解纤维蛋白)、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链道酶(能分解DNA)及链球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此外,还能产生链球菌溶血素S(SLS,为脂蛋白,抗原性微弱)。在链球菌感染时,初次接触抗原后约7~10天,即有抗体形成。在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时,在咽峡炎初次发作后10~15天,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至今,临床上仍以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作为诊断指标(滴度1:500单位以上为阳性)。
发病机制有以下学说:①链球菌感染学说:认为本病是链球菌直接感染所致,但从病灶中均未能检测或分离出链球菌。②链球菌毒素学说:认为病变是由链球菌毒素(如SLS、SLO、链球菌蛋白酶、C-多糖等)所引起。③变态反应学说:认为病变是由于机体对链球菌抗原产生超敏反应(主要为Ⅲ型变态反应常伴有血内补体减少,两者均不见于风湿热。而且,几乎不能解释Aschoff小体的发生。④自身免疫学说:目前支持者最多。大多数风湿热患者可证明有对心内膜(或心肌原纤维)、平滑肌(如血管壁)、心内膜等起反应的自身抗体。再者,已证明链球菌与组织成分之间存在交叉反应,即M-蛋白与心肌抗原之间(将M-蛋白注射于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可与心肌内膜起反应)链球菌多糖与心肌糖蛋白之间,以及链球菌透明质酸与软骨的蛋白多糖复合物之间的交叉反应。在活动性风湿性全心炎患者,免疫荧光检查证明,心肌内有弥漫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心瓣膜(主要在闭锁缘)有IgG沉积,然而是否有自身抗体性质尚无定论。总之,体液因素(Ⅲ型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及毒素作用都可能参与发病环节。
简单的介绍一下历史你可以参照一下: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已出现风湿(rheuma)一词,意为流动,反映最初人们对此类疾病发病机理的推想,即病因学中著名的体液论。长期以来风湿病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Biallou(1538~1616)最早将风湿病与关节疾病联系在一起,他用风湿病来表示一类与痛风不同的急性关节炎,从而首次将风湿病看作一个独立的疾病。随着科学的发展,对风湿病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风湿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可累及身体各个部位,特别是全身的胶原系统受到损害,因此病理学家提出“胶原病”概念。1952年Ehrich又将“胶原病”改称“结缔组织病”,但是结缔组织病并不能包含风湿病的全部,所以当今的临床学家多主张仍使用风湿病这一名称。因此风湿病是一类以关节痛为主要特点,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血管和全身结缔组织为主要侵犯对象的疾病。其中又根据各自的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各种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病主要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组疾病,不论其发病原因是感染性的(如莱姆病、淋球菌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代谢性的(如痛风、嘉兴痛风等)、内分泌性的(如肢端肥大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退行性的(如骨性关节炎等)、地理环境性的(如大骨节病、氟中毒等)、遗传性的(如黏多糖病、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等)、肿瘤性的(如骨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等等。风湿病可以是全身性或系统性的,也可以是局限性的;可以是器质性,也可以是精神性的或功能性的。按美国风湿病学会1993年对风湿性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风湿病共分十大类,具体包括100多种疾病。由此可见,风湿病是一个范围较广的疾病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