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类疾病的病因的不同而分类如下:一、弥漫性结缔组织(一)类风湿关节炎(二)幼年型关节炎 (1)系统性起病,(2)多关节起病,(3)少关节起病。(三)红斑狼疮 (1)盘状,(2)系统性,(3)药物性。(四)硬皮病 1、局部型(1)线状,(2)斑状。2、系统性硬化症 (1)弥漫型硬皮病,(2)CREST综合症,(3)化学物(或药物)所致。(五)弥漫性筋膜炎伴或不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六)多发性肌炎1、多发性肌炎2、皮肌炎3、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与恶性肿瘤相关4、儿童期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与血管病相关(七)坏死性血管炎和其他型的血管病变1、结节性多动脉炎2、变应性肉芽肿3、超敏性血管炎(1)血清病,(2)过敏性紫癜,(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4)与恶性肿瘤相关,(5)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4、肉芽肿性动脉炎(1)Wegener肉芽肿,(2)巨细胞(颞)动脉炎伴或不伴风湿性多肌痛,(3)Takayasu动脉炎。5、Kawasaki病6、白塞病(八)干燥综合症1、原发性2、继发性 与另一结缔组织病相关。(九)重叠综合症1、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其他 (十)其他1、风湿性多肌痛2、复发性脂膜炎3、复发性多软骨炎4、结节红斑二、并发脊柱炎的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一)强直性脊柱炎(二)Reiter综合症(三)银屑病关节炎(四)炎性肠病关节炎三、骨性关节炎(一)原发性 (1)周围性 (2)脊柱。(二)继发性 (1)先天性 (2)代谢性 (3)外伤性 (4)其他关节病。四、感染(一)直接 因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螺旋体引起。(二)反应性 (1)细菌性 风湿热、亚急性感染性新内膜炎、痢疾后,(2)病毒性,(3)疫苗后,(4)其他。五、代谢和内分泌病(一)与晶体相关1、尿酸钠(痛风)2、焦磷酸钙(假痛风、软骨钙化病)3、碱性磷酸钙(磷灰石)(二)其他生化异常1、淀粉样变 原发性、继发性。2、血管病3、其他先天性病 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成骨不全。4、内分泌病 糖尿病、肢端肥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低下。5、免疫缺陷病 低丙球蛋白血症,lgA缺乏症,补体缺乏症。(三)遗传性疾病1、先天性多关节弯曲2、过动综合症3、进行性骨化肌炎六、肿瘤性(一)原发性 滑膜瘤、滑膜肉瘤。(二)继发性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七、神经血管病(一)神经性关节病(二)神经性关节病(三)压迫性神经病变1、周围神经受压(腕管综合症)2、神经根受压3、脊髓狭窄(五)交感神经反射性萎缩(六)其他 雷诺现象(病)八、骨与软骨病变(一)骨质疏松 全身性、局限性(二)骨软化(三)肥大性骨关节病(四)弥漫性原发性骨肥厚(五)骨炎(六)缺血性骨坏死(七)肋软骨炎(八)其他九、非关节性风湿病(一)关节周围病变 滑囊炎、肌腱病、附着端炎、囊肿。(二)椎间盘病变(三)原发性下背痛(四)其他1、纤维肌痛、纤维织炎2、精神性风湿病3、局部性痛十、其他具关节症状的疾病(一)周期性风湿病(二)间歇性关节积液(三)药物致风湿综合症(四)其他 慢性活动性肝炎、多中心性单核-巨噬细胞增多症、外伤等。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其中一部分是继发于病因较明确的疾病,如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感染等。在内科工作中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风湿性疾病多为慢性病,治疗目的是改善疾病愈后,保持其关节、脏器的功能,解除有关症状。一、药物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一)非淄体抗炎药 此类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二)慢作用抗风湿药 此类药物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三)细胞毒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们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本类药物是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二、外科疗法 包括不同的矫形手术、人工关节的置换、滑膜切除等。手术不能治愈疾病职能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的能力。三、其他治疗 包括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治疗,是本类疾病综合治疗的不可少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