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风湿痛风是一种有一定家族遗传性的病变,患者大多数都是男性,一般在40岁以后开始初次发作,女性患者很多都出现在绝经期后。但因为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开始有年轻化的趋势,一般的痛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风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约百分之二十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除百分之一左右的原发性痛风由先天性酶缺陷引起外,绝大多数发病原因不明。继发性痛风也发生于其他疾病过程中,如肾脏病、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多种原因引起。我们现在来看看原发性痛风。一般来说痛风的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这个四个病程。
第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前可以无任何先兆。诱发因素有饱餐饮酒、紧张、关节局部损伤、过度疲劳、受冷受潮等。常在夜间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或多关节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凌晨关节疼痛惊醒、进行性加重、剧痛如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于24到48小时达到高峰。体征类似急性感染,有局部发热、红肿及明显钝痛。多于数天或数周内自行缓解。首次发作多为单关节炎,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在以后病程中,百分之九十患者反复该部受累。足弓、踝、膝关节、腕和肘关节等也是常见发病部位。全身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心悸、寒战、不适及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第二,痛风间歇期,痛风急性发作缓解后,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有时仅有发作部位皮肤色素加深,呈暗红色或脱屑、发痒、紫红色,称为无症状间歇期。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出现较长的间歇期(通常一到两年),但间歇期长短差异很大,随着病情的进展间歇期逐渐缩短,如果不进行预防,每年会发作数次,症状持续时间延长,以致不能完全缓解,且受累关节增多,少数患者可有骶髂、胸锁或颈椎等部位受累。甚至关节周围滑囊、肌腱、腱鞘等处尿酸盐沉积,症状渐趋不典型。
第三,慢性关节炎期:尿酸盐反复沉积使局部组织发生慢性异物样反应,沉积物周围被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包绕,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称为痛风石。痛风石多在起病十年后出现,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可见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组织及内脏器官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见于足趾、手指、腕、踝、肘等关节周围,隆起于皮下,外观为芝麻大到鸡蛋大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末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但较少继发感染。当痛风石发生于关节内,可造成关节软骨及骨质侵蚀破坏、反应性增生,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出现持续关节疼痛、肿胀、强直、畸形,甚至骨折,称为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
第四,肾脏病变:痛风患者肾脏病理检查几乎均有损害,临床上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肾脏症状,可见于痛风病程的任何时期。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组织,特别是肾髓质和锥体部,可导致慢性间质性肾炎,使肾小管变形、萎缩、纤维化、硬化,进而累及肾小球血管床。表现为肾小管浓缩功能下降、夜尿增多、低比重尿、血尿、蛋白尿、腰痛、水肿、高血压,晚期肾功能不全等;尿酸性尿路结石:尿液中尿酸浓度增加并沉积形成尿路结石,在痛风患者中总发生率约为20%,且可能出现于痛风关节炎发病之前。较小者呈沙砾状随尿排出,可无感觉。较大者梗阻尿路,引起肾绞痛、血尿、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由于痛风患者尿液pH值较低,尿酸盐大多转化为尿酸,而尿酸比尿酸盐溶解度更低,易形成纯尿酸结石,X线常不显影,少部分与草酸钙、磷酸钙等混合可显示结石阴影;急性尿酸性肾病:多见于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主要见于肿瘤放疗化疗后,血、尿尿酸突然明显升高,大量尿酸结晶沉积于肾小管、集合管、肾盂、输尿管,造成广泛严重的尿路阻塞,表现为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血球。
根据上面的这些症状看,风湿痛风患者在确诊之后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病症,然后对症下药。平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生活习惯及饮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