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呼吸系统 > 肺脓肿 > 正文

脓胸症状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0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有其他并发症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

  1.急性脓胸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辅助检查:

  2.慢性脓胸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术前术后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包括新特药物)。

  1.急性脓胸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支持对症和其他辅助药治疗。

  用药原则:

  5.手术治疗:消除致病原因,消灭脓腔和恢复肺功能。病程不长,肺内无病变,可行脓胸纤维板剥除术。病程 长,肺内有病变或支气管胸膜瘘,可行胸膜肺切除,如一侧肺完全毁损,可行胸膜全肺切除。病程长,肺组织已严重纤维化或肺内有病变不宜膨胀者(如空洞型肺结核),以及胸膜剥除术失败者。如脓腔容量在150毫升左右可用大网膜填塞,消灭脓腔。如脓腔较大,可行胸膜内胸廓成形术,消灭脓腔。

  4.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改进脓腔引流,以利于控制感染和改善全身情况。

  3.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加强营养、补充能量和蛋白,必要时可多次间断给予输血。

  2.排尽脓液促使肺早日扩张。及早反复胸膜腔穿刺,抽除稀薄脓液,于胸腔内注入抗生素或溶纤维素药物(如胰蛋白酶、链激酶、脱氧核糖核酸酶)。对经反复穿刺后效果不佳者应及早行胸腔闭式引流。对小儿葡萄球菌肺炎引起的脓胸多主张早期作胸腔闭式引流,可获较好效果。

  1.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治疗原则:

  (4)胸腔穿刺抽出脓液,培养有细菌生长。胸内注入美蓝液检查,可确定有无支气管胸膜瘘。

  (3)胸部X线检查:胸廓下陷,胸膜增厚,肋间隙变窄,有积液或液气面。胸壁窦道碘油造影见有脓腔。有时可见胸膜钙化影;

  (2)呈慢性消耗体质、低热、患侧胸膜增厚,胸壁下陷或有积液体征。常有杵状指(趾);

  (1)有急性脓胸处置不当或引流不畅,或有引起脓胸的原发病源未愈的病史,脓腔尚未闭合;

  2.慢性脓胸症状:

  (4)胸腔穿刺抽出脓液可确诊,细菌培养可为阳性。胸穿后可注入美蓝(亚甲蓝)1毫升, 确定有无支气管胸膜瘘。

  (3)胸部X线检查胸腔内有积液现象,纵隔推向健侧、伴支气管胸膜瘘时见肺萎缩及液平面;

  (2)有胸膜腔积液体征,积脓多者可有纵隔移位;

  (1)有肺炎、胸外伤或胸部手术史,发热、胸痛、咳嗽、气促,血液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1.急性脓胸:

  诊断依据:

  (2)慢性消耗性病容、消瘦、贫血、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患侧胸壁塌陷,气管向患侧移位,肋间隙变窄,呼吸运动受限,叩诊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脊柱侧弯,杵状指(趾)。

  (1)反复发热(低热)、食欲不振、胸部隐痛,气促、咳嗽、伴支气管胸膜瘘者咳大量脓痰;

  2.慢性脓胸:

  (2)患侧胸部呼吸受限,胸廓饱满,气管移向对侧,肋间隙增宽,叩诊浊音或实音(脓气胸叩诊上部鼓音,下部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1)高热、胸痛、气促、咳嗽、伴支气管胸膜瘘者有体位性咳痰;

  1.急性脓胸:

  脓胸症状 临床表现:

  (3)合并特异性感染,如合并结核杆菌感染的脓胸。

  (2)脓胸合并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胸膜瘘,经常有污染物或细菌进入脓腔;膈下脓肿引起的脓胸,膈下感染如未彻底清除或胸内有异物残留等,均可因感染源未清除,而形成慢性脓胸;

  (1)急性脓胸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

  脓胸症状是指胸膜腔被致病菌侵入,发生感染积脓。从新生儿到老年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脓胸多由化脓性细菌所引起。多数脓胸继发于肺部感染。在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更是常见原因。部分也可因开放性胸外伤、胸内手术、膈下脓疡或败血症所引起。脓液占满整个胸腔者,称全脓胸;如脓液局限于部分胸腔内,则称为局限性(包裹性脓胸)。根据病程长短和病理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事实上这两者无明确的界限。按病程长短分类不确切。在治疗上仍应根据病理反应和临床表现来分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如排除脓液,肺能扩张的脓胸为急性脓胸,以内儿科治疗为主。如排除脓液,肺仍不能扩张的脓胸为慢性脓胸,则应由外科手术治疗。 脓胸如为肺脓疡破裂所致,或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则有气胸同时存在,称为脓气胸。 脓胸未进行引流,脓液可穿向胸壁皮下组织(称自溃性脓胸),溃破后形成脓窦,或向肺部穿破形成支气管胸膜瘘,脓液经支气管胸膜瘘流入对侧肺内引起感染。脓胸还可并发纵隔脓肿、肋骨或胸骨骨髓炎、败血症等并发症。 急性脓胸大部分继发于各种肺炎。慢性脓胸绝大部分由急性脓胸转变而来的。慢性脓胸的主要原因有: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