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在IPF发现一种编码PDGF的C-sis基因,与转移性病毒癌基因V-sis非常相似。因此IPF的发生是否代表了成纤维细胞的负调节失效、抑或成纤维细胞的"肿瘤性"增生,是十分饶有兴趣的问题。虽然有人发现IPF患者肺间质胶原的合成速度或总量并无增加,但Ⅰ型胶原增加、肺部阴影Ⅰ型胶原对Ⅱ型胶原的比率升高。因为Ⅰ型胶原是一种高张力强度、低顺应性、肺部阴影呈平行排列的交叉带状纤维,它的增加足以解释IPF的形态和生理学改变,而不论胶原总量增加与否。病理变化IPF早期或急性期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泡炎。
进而刺激和活化肺泡巨噬细胞。这一免疫反应在肺局部,如果肺泡壁B淋巴细胞也产生抗体,则肺泡壁的某些成分可能会被错误地识别为异物。因此有人认为IPF可视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IPF患者T细胞的变化及其作用不明确,仅B细胞参予不足以证明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②活化的肺泡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介质,除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反应性氧代谢产物和某些细胞因子直接损伤肺细胞、细胞外基质、基底膜等结构外,尚有与纤维化形成密切相关的介质包括纤维连接蛋白胞,并刺激其增殖,以及介导胶原基质收缩。③在肺泡巨噬细胞释放的IL-8、肺部阴影TNF等介导下中性粒细胞向着肺泡趋化、聚集和活化,形成以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20%)为特征的肺泡炎,而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又释放一系列介质,引起或加重肺损伤与纤维化。④成纤维细胞增生和产生胶原是本病的重要环节和结局。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存在精确的调控,如前列腺素E2、成纤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等均属于负调节因子。
一般比较少见。急性型可有发热。常见体征:①呼吸困难和紫绀。②胸廓扩张和膈肌活动度降低。③两肺中下部Velcro罗音,具有一定特征性。④杵状指趾。⑤终末期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相应征象。病因及发病机制IPF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亦未完全阐明,但已有足够证据表明与免疫炎症损伤有关。不同标本所显示的免疫炎症反应特征不尽一致,肺部阴影周围血所反映出的是免疫异常比较突出,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显示炎症反应为主,而肺局部组织的异常又有所不同。因此在评估各种研究资料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关于IPF发病机制及其过程概括如下:①某种未知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Ig并形成免疫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