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肾病 > 多囊肾 > 正文

多囊肾发病机制三大假说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多囊肾分子发病机制假说:
  (一)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假说
  虽然pkd2引起的多囊肾病较pkd1所致的起病晚、进展慢,发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迟,但pkd1和pkd2引起多囊肾病的病理改变是相似的,因此有学者提出多囊肾病共同发病机制,即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假说(coil-coil interaction hypothesis)。pc1分布于细胞膜表面,与其他相关蛋白(pkdrej、surej)共同构成受体,pc2分布于内质网,它们通过c端的螺旋区,发生螺旋区-螺旋区相互作用,共同感知胞外配体,并以阳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将信号通过共同途径传至细胞核。因此,两种pc中的任何一种发生突变,都会导致信号产生及转导通路的异常,从而引起病理改变相同的多囊肾病。
  (二) 二次打击学说
  虽然多囊肾上有许多个囊肿形成,但病理解剖研究发现肾囊肿仅来源于1%~5%的肾单位。如果adpkd病人所有肾组织都遗传了相同的突变基因,为什么只在局部形成囊肿呢?qian等1996年提出了体细胞等位基因突变学说,即“二次打击(two-hit)学说。该学说认为,遗传的pkd1杂合子基因不引起多囊肾病,只有在后天局部因素作用下,丢失了正常单倍体,个体才发生多囊肾病。该学说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实验依据:○1adpkd单个囊肿是由单克隆细胞增殖形成的;○2囊肿细胞的杂合子基因发生丢失(lo  of heterozygosity,loh);○3囊肿的单倍体发生丢失。
  adpkd的囊肿形成需要两步:一是遗传突变,二是随后的体细胞突变。在感染、中毒等环境因素影响下,体细胞发生突变。这种突变发生的时间和部位决定了肾囊肿发生的时间和部位。因此,在细胞水平上,adpkd是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1997年建立的pkd1基因打靶小鼠模型通过同源重组,把外显子34与neo基因置换,然后用把打靶基因转入胚胎干(es)细胞,培育出转基因小鼠。这种纯合子转基因小鼠大多数在胚胎期死亡,或在出生后不久夭折。杂合子转基因小鼠在出生后7个月出现肾囊肿。pkd1转基因小鼠模型证实了二次打击学说。
  有学者1998年报道了两种pkd2基因打靶小鼠模型。一种是ws183,含有一种无功能等位基因(null allele);另一种是在pkd2位点上将野生型外显子与突变外显子相连,这种新的突变引起不稳定等位基因发生基因内、基因间重组,或基因倒位,产生一种无功能等位基因。ws25形成无功能或野生型等位基因相对稳定,只有少数重组基因重新倒位。ws183和ws25杂交产生了一种杂合子模型,在杂合子丢失(loh)基础上,产生了多囊肾小鼠模型。该模型也证实了二次打击学说。
   除了单一的pkd1和pkd2基因二次突变外,新近有学者报道在生殖细胞pkd1基因突变基础上,发生了体细胞pkd2基因的突变或在pkd2突变基础上发生了pkd1基因的突变,这一现象称为“交叉杂合性”(tra -heterozygous),即单一个体同时发生pkd1和pkd2基因的突变。这种交叉杂合性突变较单一基因突变的病情更重。
  (三) 终止信号假说
  另一种囊肿形成的可能机制是终止信号假说(stop-signal hypothesis)。结合“二次打击”学说和终止信号假说,解释了囊肿的形成过程。肾单位的上皮结构起源于间质前体细胞。间质细胞积聚并逐渐形成小管腔,当管腔达到一定直径后,传感器发出终止信号,管腔就停止扩张。这种传感器主要是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的接触抑制。有学者报道pc1参与细胞-细胞接触和细胞-基质接触,而pc2在其中的作用目前尚未明确。多囊肾病患者肾脏细胞的一个等位基因已经存在pkd1和pkd2的遗传突变,当某些细胞的另一个等位基因出现了体细胞突变时,细胞具有了增殖优势,不断生长、扩张。同时体细胞突变使传感器失灵,不能发出终止信号,小管腔持续扩张,形成了囊肿。虽然所有的肾单位都经历了遗传突变的“第一次打击”,但还有其他调节因素(如黏附分子、细胞骨架相关蛋白、促凋亡和抗凋亡蛋白等)影响囊肿的形成,因此只有1%~5%的肾单位出现囊肿。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保护性因素和促进囊肿形成的因素。只有保护性因素削弱到一定阈值(左图曲线下阴影部分)或促进囊肿形成的因素增强达到一定阈值(右图曲线下阴影部分)时,细胞才会形成囊肿。作为感受器的细胞间接触抑制的消失导致了细胞的增殖;而细胞与基质接触传感器的异常导致了凋亡的增加;细胞与细胞接触作为小管腔形成的终止信号出现了功能失调,出现细胞极性的紊乱,不断向囊肿内分泌液体,使囊肿不断增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