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肾病 > 多囊肾 > 正文

多囊肾的诊断与治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17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人类对于多囊肾病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显着进步,确定了多囊肾病的致病基因,阐述了致病的基因突变,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定位致病基因的蛋白产物以及建立多囊肾病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分子诊断体系。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将为发展延缓或阻止多囊肾病进展的新疗法提供帮助,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彻底治愈多囊肾病不久将成为现实。

  多囊肾的诊断与治疗---初级纤毛在囊肿形成中的作用提示纤毛可以作为多囊肾病的治疗靶标。稳定微管结构、促进微管聚合的药物对多囊肾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Taxane和紫杉醇通过稳定纤毛中微丝、微管结构,减少CPK小鼠多囊肾病囊肿的形成,有一定的疗效,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其他:
  王立明等发现多囊肾病患者肾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能明显延缓多囊肾病肾脏囊肿的增长。近期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采用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治疗多囊肾病,能减慢囊肿生长速度,保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的增殖。
  免疫抑制剂:
  目前已公认cAMP促进多囊肾病囊液分泌及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作为cAMP的拮抗剂,已经在动物实验中证实能延缓多囊肾病的进展。
  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
  囊肿生成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是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多囊肾病存在着许多细胞外基质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异常。过度增生的小管向外扩张必须降解已形成的细胞外基质并形成新的细胞外基质,近来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中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些新型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正在很多恶性肿瘤组织中进行实验研究,随着对于多囊肾病基质生成及降解确切机制的研究深入,一种或多种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能会证实其在多囊肾病治疗中的疗效。
  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许多生长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T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均能刺激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是生长因子与受体结合后,使酪氨酸激酶活化,产生一系列信号转导,引起生物学效应。使用一种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就能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减缓ADPKD囊肿长大。近几年来,已有人报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动物多囊肾病的实验结果,疗效令人鼓舞。目前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可能给多囊肾病治疗带来希望。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至今尚无有效治疗ADPKD的措施,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无法有效延缓疾病进展。美国多囊肾病患者每年有近两万人进入终末期肾衰,其医疗费用高达6亿美元。寻找有效延缓疾病进展的措施成为研究重点,针对ADPKD的分子发病机制提出的以下干预措施,无疑是今后治疗研究的方向。
  多囊肾的诊断与治疗:
  一项大型对照研究揭示ADPKD肾脏体积大小与血尿高血压和肾衰竭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肾脏大小能直接反映疾病的病程进展。长期临床研究证实用MRI测量肾脏以及囊肿体积,较应用肾小球滤过率监测多囊肾病进展更为敏感,且具有简便、无创、无辐射等优点。Dr. Torres等报导血清肌酐并不能及时反映肾脏疾病的进展,而肾脏体积、囊肿与正常肾组织体积比值是监测多囊肾病进展的敏感指标,也可以作为药物疗效的观察指标。
  MRI: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肾动脉血流频谱的峰值血流速度(PFV)、血管阻力指数(RI)和血流量(Q)能提示ADPKD患者的肾脏血流情况,较监测高血压和肾功能更为敏感,为临床评价肾动脉的功能状态及疾病的转归、疗效的判定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
  影像诊断: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是利用离子对反向液相色谱技术,通过DNA分离基质,对特定PCR反应产物进行分离。DHPLC能通过温度调节的异源双链分析,自动检测单碱基替换、小片段插入和缺失等基因序列的改变。DHPLC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省时省力且成本低等优点。采用DHPLC技术检测ADPKD突变检出率高达95%以上,最大检测片段可达1.5 kb,是近年来较成熟、应用最普遍的ADPKD分子诊断方法。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多囊肾的诊断与治疗---多囊肾病传统的诊断方法是结合家族遗传史,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方法确诊。而在患者出现症状、体征之前无法诊断,造成了治疗时机的延误。近年来逐渐成熟的分子诊断弥补了这一缺陷,实现了症状前和产前诊断;而影像学诊断也逐渐由单一确诊作用向监测疾病进展、预测疾病预后方向发展。诊断方法的进步使早诊断、早治疗,改善疾病预后成为可能。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