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瑞华 秦洪义 李玉芳 2005-12-13 13:10:51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2月第4卷第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足月孕妇血气酸碱分析(包括胎儿脐静脉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足月孕妇分为四期进行系统动态观察。结果 妊娠末期产妇呈呼吸性碱中毒,分娩期则出现代谢性酸中毒,PaCO 2 则保持下降恒定状态。结论 产时母体的酸碱失衡分析与新生儿预后无明显关系,而胎儿的酸碱失衡分析与新生儿预后有直接关系,胎儿酸中毒的发展与宫缩的强弱及产程延长有直接关系。
关键词 正常妊娠末期 血气酸碱分析 胎儿脐静脉血 酸碱失衡
孕妇在妊娠末期动脉血气酸碱分析的改变,国内有所报道 [1] ,但对妊娠末期、分娩一期、分娩二期、产后48h内血气酸碱分析(包括胎儿脐静脉血)临床动态变化的研究至今报道较少。本文对30例正常妊娠足月孕妇做了血气酸碱分析(包括胎儿脐静脉血),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正常足月孕妇分为四期进行系统动态观察。即妊娠末期,分娩一期,分娩二期,产后48h之内。孕妇平均年龄25.8岁,平均身高1.63m,平均体重70.5kg,均系初产妇,均单胎,枕前位,平均总产程11h 20min,第一产程10h0min,第二产程55min,产后平均出血量100ml,其中1例阴道壁裂伤出血1600ml。本组孕妇均系长期居住沈阳地区者,身体健康。
1.2 方法 应用瑞士产AVL-945型血气酸碱分析仪测定,在隔绝空气条件下,用肝素化试管,专用吸血毛细管,采取母血动脉化的耳垂血为血样和采取胎儿脐静脉血为血样送检。该仪器属于专人保管,专人操作,专人采集标本。
2 结果
30例正常妊娠足月末期、分娩一期、分娩二期、产后48h之内血气酸碱分析(包括胎儿脐静脉血)见表1。
表1 30例正常妊娠足月末期、分娩一期、分娩二期、产后48h之内血气酸碱分析(略)
由表1可以观察到:(1)正常足月妊娠末期时母血只有单纯PaO 2 下降明显。(2)分娩Ⅰ期、分娩Ⅱ期以及产后除PaO 2 下降之外,BE和SB也明显下降,此时母血呈现代谢性酸中毒所见。(3)母血的PaO 2 、SaO 2 、CaO 2 均处于正常状态。(4)胎儿脐静脉血却与母血绝对不同,pH下降明显,PaO 2 明显升高,BE和SB也明显下降,此时的PaO 2 以及SaO 2 、CaO 2 均也明显降低。
3 讨论
产间母体酸碱平衡对胎儿影响:母体一进入分娩期就出现轻度酸中毒,详见表1。此时PaO 2 几乎保持不变(仍呈下降恒定状态),但剩余碱(BE)和标准碳酸(SB)值可以下降4~6mEq/L,证明这一酸中毒是代谢性的,是由于子宫收缩强度增加,疲劳和相对饥饿状态导致母体内乳酸、丙酮酸和酮体贮积所致。母体的乳酸等固定酸需要4h才能通过胎盘达致母胎间平衡,使胎儿发生酸中毒 [2] 。本组资料大多数母体均有酸碱失衡。但有关资料表明从统计学处理看,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无明显相关 [3] 。仅从这一点至少可以说明,在产间单纯测定母体血气值是不能准确预测胎儿的预后的。
胎儿酸碱平衡与胎儿预后:胎儿酸中毒与新生儿预后直接相关,而胎儿酸中毒的发展与产程延长显著相关。胎儿在分娩二期中处于发生酸中毒的高危期。由于儿头进展缓慢,排临时间延长,儿体娩出困难均能造成胎儿pH、PaO 2 和SaO 2 显著下降,PaCO 2 增高和碱贮(BE)的加重,详见表1。产程中胎盘pH值的平均下降值在各地及各医院报道中有较大差异,其原因似与产程处理有一定关系。正确的产程处理和妥善的助产措施,有助于减轻或缓解母体酸中毒变化,并使脐静脉血pH值维持在正常水平。Zemes等发现,正常新生儿脐静脉血pH平均值为7.26,PaCO 2 为55mmHg,而SaO 2 则可在较大范围内(0%~58%)变化,即使强壮的正常新生儿有时也可降低 [4] 。在娩出时Apgar评分<5的窒息婴儿,pH值平均为7.04,SaO2 6.4%,有显著降低;PaCO 2 82mmHg,有显著增高。如在产后数分钟不能建立 呼吸,酸中毒将继续恶化,无氧代谢将继续增加乳酸蓄积,从而危及婴儿生命。总之,脐血气分析仍属于损伤性诊断法,应严格掌握指征,注意消毒及术后护理以防止发生不良后果。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本文观察30例病例中,在妊娠末期孕妇呈现呼吸性碱中毒状态,而在分娩期则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状态,而PaCO 2 几乎保持不变,仍呈下降恒定状态,但产时母体的酸碱失衡与新生儿预后无明显关系,胎儿血酸碱失衡与新生儿预后有直接关系,胎儿酸中毒的发展与宫缩的强弱及产程延长有直接关系。
参考文献
1 萨藤之.妊娠的呼吸生理变化与呼吸病.国外医学·内科分册,1983,10:53.
2 朱克诚.围产期医学基础理论.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资料,1980,9,8.
3 上海第二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主编.妇产科分册.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73.
4 毛宝龄,郭先健.临床血气分析.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