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肝胆病 > 胆结石 > 正文

肝内胆管结石中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6-0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  肝内胆管结石中医治疗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2 肝内胆管结石中医 治疗方法

    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有逐渐增多趋势,多有腹痛,畏寒发热、黄疸发作病史、肝功能常有损害,而胆囊功能可正常,也是造成肝外胆管结石术后短期内复发的常见原因,西医治疗多采用肝叶切除法,并发症较多,如肝断面胆漏、渗血,膈下及腹壁切口感染等。该法所致病理变化复杂,急性感染阶段病情严重,急诊手术除死亡率高外,亦难以彻底清除结石,术后残石率高,中药治疗本病无明显毒副作用,肝郁气滞型所有柴胡香附郁金、枳壳有疏肝解郁之功,金钱草鸡内金重在利胆化石。疏肝不忘利胆诸药合用,以达促进胆汁排泄,结石排出之效。肝瘀胆滞型,药用乳香、没药、丹参活血化瘀,行气化石,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促进血运,元胡、赤芍缓急止痛,虎杖、郁金行气活血利胆,威灵仙以走窜清利为能事,治血凝气滞的胁痛,效专力宏。肝胆湿热型,药用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凡属肝经热邪为专用之神妙,全瓜蒌长于清邪热、下滞气、散郁结。用此法需注意胆管阻塞,邪毒壅盛,肝胆受损,虽然病根在结石,但治疗不能急于排石,盲目排石,适得其反。因毒热不清,胆管炎症不除,结石难下,故首先给予清热化湿解毒之品。功效显著,胆腑郁滞型,重用大黄通腑利胆,泻胃腑利于胆气下行,肠胆同泄,并具清热解毒之功,川楝子苦寒入肝经,既可行气止痛,又可清热除湿,而无温燥之弊。金钱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为肝胆结石必用之品,诸药合用,荡涤积滞。因势利导排除结石。

    2.2  治疗结果  128例中临床治愈72例(56.25%),其中1枚结石49例,2枚结石16例,3枚结石7例,显效32例(25%),1枚结石的26例,2枚结石的6例,有效18例(14.06%),1枚结石的11例,2枚结石的4例,3枚结石的3例;结石距肝门较近的102例;无效6例,2枚结石2例,3枚结石的4例,均离肝门较远。

    3  讨论

    1.2.3  肝胆湿热型  症见右上腹绞痛、拒按或牵引肩背,口苦纳呆、尿赤或伴黄疸,大便干或粘腻,甚或高热寒战,面目身黄,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用清热化湿,利胆排石法,方法:龙胆草、全瓜蒌、牡丹皮各12g,茵陈30g,金钱草45g,黄芩、郁金、海金沙各12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18g,蒲公英15g,纳呆加焦三仙各12g。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慢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约占胆石症病例的15%~30%,常合并有胆管狭窄或变异,且术后残余结石约占30%,反复发作,同时本病一直居胆道良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现代医学对此比较棘手。肝内胆管结石在中医学中属“胁痛”、“黄疸”等范畴,根据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的特点,应用中医辨证论证的理论。经过反复临床实践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2.1  肝郁气滞型  症见两胁胀痛,牵引右肩背不适,口苦咽干、心烦、或低热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或无任何症状,用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法,方法:柴胡、香附各12g,郁金15g,枳壳、赤白芍各12g,厚朴15g,元胡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5g,低热者加牡丹皮、栀子各12g。

    1.2.2  肝瘀胆滞型  症见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心烦口苦,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用活血化瘀、利胆排石法。方法:乳香、没药各5g,大黄12g,丹参15g,穿山甲片10g(研粉),威灵仙、当归、川芎、柴胡、香附、郁金各12g,枳壳、鸡内金、元胡各9g,玄参、赤芍各12g,呕吐甚者去乳香、没药加竹茹12g,陈皮9g。

  肝郁脾虚型,药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肝脾疏泄畅达,胆管收缩有力,另加鸡内金、山楂、金钱草健运脾胃,消积化石,兼顾脾胃,调扶正气,攻补兼施,使胆汁排泄通畅无阻,则结石得到消散。本法多适用于结石直径<0.5cm,呈泥沙样者,肝内胆管结石治疗,结石可排入胆道,减少手术难度,减轻病人的痛苦,为再手术患者寻找一条新的治疗途径。若肝内胆管合并有多个结石,胆管化脓或中医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立即转手术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1.2.4  胆腑郁滞型  症见胁肋胀痛,咽干口苦,纳呆腹胀,大便干结发热不甚,舌红苔黄,脉弦,用通腑通降,利胆排石法。方法:大黄、枳实、川楝子、柴胡各12g,茵陈30g,金钱草15g,黄芩、郁金各12g,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等,发热者加石膏30g。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均为门诊病人,女112例,男16例,年龄32~84岁,病程2月~8年,均以右侧胁肋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剧痛为特点,B超显示结石直径0.1~0.4cm,索状,多在左右肝内胆管、毛细胆管内,数目1~6枚。

       肝内胆管结石中医中药治疗

    1.2.5  肝郁脾虚型  症见右上腹胀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用疏肝健脾,利胆排石法。方法:党参、黄芪各18g,茯苓12g,白术15g,干姜9g,金钱草18g,鸡内金15g,山楂12g,炒谷麦芽各30g等。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经3~6个月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B超检查结石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减轻,B超检查结石减少达1/2以上或结石变小在1/2以上。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结石较前减少变小。无效:症状、体征、结石大小均无变化。

 

 formattext(18); 

上一篇:小肠疝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