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肛肠病 > 肠炎 > 正文

肠系膜淋巴结炎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6-1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5  治疗若诊断明确,本病应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常采用禁食、静脉输液及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等方法,病毒灵或中药清热解毒剂亦有一定疗效。一般经过1~2d的治疗,腹痛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多数病例可较快康复。但若经上述治疗,病情仍渐趋加重,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则应果断行剖腹探查手术,以免贻误病情。对术前不能排除急性阑尾炎而误做手术者,则术中可常规探查距回盲部100 cm的远端回肠及其系膜,若有散在多个肿大的淋巴结,而肠管正常,即可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为防止复发,且不易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时,宜作阑尾切除。至于是否同时取肿大的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目前看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切取淋巴结病理检查对本病的意义不大,而且常可致肠粘连,故应持慎重态度。   4  鉴别诊断本病常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开始常无发热,并多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压痛点,常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超声检查可提示有肿胀的阑尾。若术前误诊,术中可发现阑尾无明显病变,而肠系膜有典型肿大、充血的淋巴结。②急性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青少年,可有肠结核或肺结核原发灶。急性发病前,病人多伴有低热、盗汗、倦怠乏力,时感脐部或右下腹间歇性腹痛,有腹泻史。在腹部可触及多个小肿块,腹部压痛明显,多有腹膜刺激征。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③美克尔憩室炎。又称回肠远端憩室炎,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疼痛,常伴恶心、呕吐,但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检查右下腹压痛点比急性阑尾炎更向内或脐下,可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④克罗恩病。青年人多见,以往多有慢性反复发作性右下腹痛,伴发热、腹泻(2~3次/d,一般为黏液血便)。急性发作时,表现为骤起右下腹或脐周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伴发热、腹泻。病人多有贫血、营养不良及消瘦。
  3  诊断本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本病有以下特点:①儿童和青少年好发,尤其是7岁以下小儿,男孩多于女孩,冬春季节常见;②大多数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临床有发热、腹痛和呕吐等表现;③腹痛以右下腹常见,阵发性或痉挛性疼痛常见,多无反跳痛和肌紧张;④腹部压痛不固定,可随着体位变动而移动;⑤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淋巴结。
  2  临床表现本病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偶尔伴有腹泻。一般有发热,后出现腹痛。体格检查:面色潮红,常同时有流鼻涕或急性咽炎,发病早期即有发热。腹部压痛明显,一般较广泛,常无固定压痛点。因此,发病初期病人常难以说明腹痛的准确位置,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为间歇性绞痛,但不剧烈。在两次疼痛的间歇期,病人可无不适感,活动正常。约1/4的病人可伴恶心、呕吐。偶尔可在小儿右下腹部扪及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略增高,约50%的病人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现为腹腔肠系膜增厚,并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其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呈低回声,回声均匀,腹腔可见液性暗区(少量)。
  1  病因本病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病毒有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极少数病例由细菌感染引起,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也可导致本病。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淋巴结的非特异性炎症,常见于儿童及18岁以下的青少年,是引起儿童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病属自限性疾病,多为病毒感染,一般经内科治疗有效。极少数肠系膜淋巴结炎为细菌感染,可形成脓肿,甚至溃破,而引起急性腹膜炎。由于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丰富,回、结肠区肠系膜淋巴结很多,而且小肠内容物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代谢产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因此,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在回肠远端的肠系膜。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