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报道,用此方治疗30例,治愈8例(占26.7%),好转19例(占63.3%),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27例(口服硫糖铝),治愈3例(占11.1%),好转15例(占55.6%),无效9例(占33.3%),总有效率为66.7%。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理气和胃。主治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上药按1:6:1:2:2的比例共研细末。每次3克,大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3次。4周为1疗程。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消炎护膜散方药:黄连、滑石、生甘草、枳壳、陈皮各适量。
香砂养胃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
香砂养胃丸:每次水丸型9g,或浓缩丸剂每次1.2g,均为一日2次。
胃虚气逆型:
沉香利气丸:每次2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清涎快膈丸:每次1.5—3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痰湿郁阻型:
气滞胃痛片冲剂:每次1袋,一日2—3次,开水冲化服。
宽胸利膈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水丸每次6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 开胸顺气丸:每次3—9g,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胃虚气逆型:证见胸脘、胸脯灼痛不适,吞噎食格,脘痞吐酸,纳呆少食,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脉濡弱。
痰湿郁阻型:证见胸烷、胸膈灼热或灼痛,脘闷泛恶,肢体困重,心悸头晕,苔腻,脉滑等。
肝胃不和型:证见胸脘、胸脯灼热或灼痛,胺闷反酸,吞噎食格,苔薄、脉弦。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吞酸”、“吐酸”、“胸痹”、“噎食”、“噎腮”、“吐血”等范畴。其病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饮食不节可直接伤及食管与胃,并可助热化火,化燥伤津,食管失于懦养,若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热,湿热蕴结,痰结气阻,食道不利,胃气不降,甚则上逆而发生本病。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粘膜发生的消化性炎症。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食道一胃接连区高压带的抗反流功能失调,或由于局部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不能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以致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物质损伤了食道粘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本病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孔癌等病并存。也可单独存在。主要症状为吞酸、吐酸、胸骨后烧灼不适感或灼痛,以及吞咽障碍等。